【英文名】:Belamcandae Rhizoma。
【來源】:鳶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的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狀莖橫走,略呈結節狀,外皮鮮黃色,生多數須根。莖直立,下部生葉。葉2列,嵌疊狀排列,寬劍形,扁平,長25~60厘米,寬2~4厘米,綠色,常帶白粉,基部抱莖,葉脈平行。聚傘花序傘房狀頂生;總花梗和小花梗基部具膜質的苞片;花橘黃色,直徑3~5厘米,花被片6,橢圓形,長2~2.5厘米,寬約l厘米,散生暗紅色斑點,內輪3片較外輪3片略小,基部合生成短筒;雄蕊3枚,著生在花被片基部;子房下位,3室,花柱棒狀,頂端3淺裂,被短柔毛。蒴果倒卵圓球形,長2.5~3.5厘米,有3縱棱,成熟時沿縫線3瓣裂。種子黑色,近球形,有光澤。花期7~9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不規則結節狀,長3~1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臨床應用】:用量3~9克,水煎服。用治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咳嗽氣喘。具抗菌、抗病毒、消炎作用,對治療病毒性咽喉炎有很大意義,特別用于治療喉頭痙攣水腫效果較好。此外,與其他中藥配伍對感冒、氣管炎、慢性胃炎療效頗佳。
【化學成分】:本品含鳶尾苷元、鳶尾黃酮新苷元A、洋鳶尾素、射干酮、杧果苷、射干醛、射干醇A、射干醇B等,還含野鳶尾苷和欄果苷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喉痹:射干,銼細,每服15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許,旋旋服。(《圣濟總錄》射干湯) ?、谥伟缀恚荷涓?克,山豆根3克,金銀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壑侮P節炎,跌打損傷:射干90克,入白酒500克,浸泡一星期,每次飲15克,每日2次。(《安徽中草藥》) ④治二便不通,諸藥不效:射干搗汁,服一盞立通:(《普濟方》) ⑤治腮腺炎:射干鮮根10~15克,水煎,飯后服,日服2次。(《福建民間草藥》)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解熱、抗過敏、抗微生物、祛痰、抗凝血、促進唾液分泌、降血壓、利膽、利尿、增進神經細胞生存和生長等作用。
【藥材性狀】:不規則結節狀,長3~1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歸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