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Semen Hydnocarpi
【來源】: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的成熟種子。
【植物形態】:常綠喬木。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長圓形,頂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鈍圓形,全緣或呈波狀,幼葉紫紅色,老葉上面暗綠色,下面黃綠色,兩面均無毛。花雜性或單性,1至數朵簇生;雄花的萼片5枚,卵形,基部稍聯合;花瓣5片,卵形,黃綠色;發育雄蕊5枚;退化雄蕊鱗片狀,線形,著生于花瓣上;退化子房圓柱形,被長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與雄花同;退化雄蕊紡錘狀;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毛,1室,具5側膜胎座。漿果球形,果皮堅硬,種子30~40粒。
【藥材性狀】:不規則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數明顯的凹紋至種子的1/3處。種皮厚而堅硬,內表面光滑,淺黃色至黃棕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種仁外被一層黃棕色或紅棕色薄膜,較小的一端顯皺縮,其周圍有一黃色凹入的環紋;胚乳肥大,白色或淺黃色,油性;子葉2枚,心形。氣微,味淡。
【臨床應用】:用量0.3~1克,煎服,多入丸散,生用刺激性大;炒炭存性外用或制成大風子霜內服,可減輕毒副反應,但其作用亦相應緩慢。用治麻風病、癩疾、皮膚疥癬、惡瘡、梅毒。大風子燒存性,和麻油、輕粉研涂,仍以殼煎湯洗之又治楊梅惡瘡(《嶺南衛生方》)。臨床主要用治瘤型麻風病。大風子油及其衍生物有刺激性,有一定毒副作用。主要有抑菌作用,尤以大風子油的脂肪酸鈉鹽抑菌作用較強。
【化學成分】:含油豐富,油中主要成分為大風子油酸、次大風子油酸等。
【配伍藥方】:①治風瘡燥癢,疥癬:大風子肉15克,輕粉、枯礬各少許。上搗為膏,擦瘡上。(《證治準繩·瘍醫》楓實膏) ②治癬遍身及面:大風子、檳榔各15克,明硫黃9克。醋煎滾調搽。(《仙拈集》三仙散) ③治癬癢各瘡:大風子肉9克,土硫黃6克,枯礬3克,明雄勞6克。共為末,燈油調搽。(《血證論》大楓丹) ④治裙邊瘡(一名褲口風瘡):大風子一百個,枯礬1.5克,川椒末3克,輕粉3克。用真柏油調搽即愈。(《洞天奧旨》大風膏) ⑤治水田皮炎:大風子、雄黃各30克,冰片(或樟腦)0.6克,熟石灰粉15克,共研
【藥理研究】:抑制奧杜蠱小芽胞癬菌;降血脂;抗炎;抗腫瘤。
【藥材性狀】:不規則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數明顯的凹紋至種子的1/3處。種皮厚而堅硬,內表面光滑,淺黃色至黃棕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種仁外被一層黃棕色或紅棕色薄膜,較小的一端顯皺縮,其周圍有一黃色凹入的環紋;胚乳肥大,白色或淺黃色,油性;子葉2枚,心形。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脾經、肝經、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