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Eupatorii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狀莖橫走,稍長。莖直立,圓柱狀,下部光滑無毛。葉對生,下部的葉常早枯,中部的葉有短柄,通常3深裂,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葉脈羽狀,背面沿脈被疏毛,無腺點,揉之有香氣;上部葉較小,通常不分裂。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聚傘花序;總苞片10枚左右,2~3列,外列的甚短,內列的較長,膜質,長圓形至倒披針形,常帶紫紅色。每個頭狀花序具花4~6朵;花兩性,全部為管狀花,冠毛較花冠為短,花冠白色或帶微紅色,先端5齒裂;雄蕊5枚,聚藥,不露出于管外;子房下位,柱頭2裂,伸出花冠外。瘦果圓柱形,長約3毫米,有5棱,熟時黑褐色。花期秋季。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長30~10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及縱棱線;質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完整葉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間裂片較大,展平后呈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狹窄,邊緣有鋸齒;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氣芳香,味微苦。
【臨床應用】:用量3~9克,水煎服。多用治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葉含香豆精、香豆酸、麝香草氫醌;根含蘭草素。另含乙酸橙醇酯、百里香酚甲醚、對聚傘花素、蒲公英固醇乙酸酯、3-谷固醇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五月霉濕,并治穢濁之氣:藿香葉3克,佩蘭葉3克,陳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樸(姜汁炒)2.4克,加鮮荷葉9克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②治中暑頭痛:佩蘭、青蒿、菊花各9克,綠豆衣12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急性胃腸炎:佩蘭、藿香、蒼術、茯苓、三顆針各9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④治唇瘡:佩蘭葉取汁洗之,日三上,瘥。(《普濟方》) ⑤治風齒疼痛頰腫及治血出不止:佩蘭150克,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吐之,一日盡。(《普濟方》)
【藥理研究】:有祛痰、抗病毒、抗癌的作用。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排卵。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長30~10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的帶紫色,有明顯的節及縱棱線;質脆,斷面髓部白色或中空。葉對生,有柄,葉片多皺縮.破碎,綠褐色;完整葉片3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間裂片較大,展平后呈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狹窄,邊緣有鋸齒;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氣芳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歸脾經、胃經、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