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Callicarpae Formosanae Folium。
【來源】:【植物形態】:落葉灌木。小枝被黃褐色星狀毛。葉對生,葉片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基部鈍圓形或闊楔形,上面有細小粗毛,下面有黃褐色星毛,側脈8~12對,邊緣有齒牙及細鋸齒;葉柄密被黃褐色星毛。復聚傘花序腋生;萼鐘形,4裂,裂片鈍三角形,萼和柄均被星毛;花冠短筒狀,4裂,紫色,無毛;雄蕊4,長于花冠兩倍;雌蕊1,子房4室,花柱細長,高于雄蕊,柱頭單一。小核果紫紅色。花期夏、秋間。
【藥材性狀】:多皺卷,有時破碎。展平后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長6~14厘米,寬2.5~7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粗糙,下面淡綠色或淡棕綠色,被棕黃色腺點;葉柄長0.5~2.5厘米。無臭,味微苦澀。
【臨床應用】:用量10~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用治血熱所致各種出血癥,尤以消化道、呼吸道出血效果較好;外治癰疽瘡毒、毒蛇咬傷;熱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化學成分】:含縮合鞣質、黃酮類、中性樹脂、糖類、羥基化合物及鎂、鈣和微量鐵鹽、3,5,7,4'-四甲氧基黃酮、5-羥基-3,4,7,3'-四甲氧基黃酮、熊果酸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咯血:干紫珠葉末1.5~2克。調雞蛋清,每4小時服1次;繼用干紫珠葉末6克,水煎,代茶常飲。(《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肺結核咯血,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紫珠葉、白及各等量。共研細粉。每服6克,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③治胃潰瘍出血:紫珠葉120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④治扭傷腫痛:紫珠葉30克,鵝不食草30克,威靈仙15克。水煎服;或加松節油共搗爛外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紫珠葉、紫金牛各15克,秦皮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藥理研究】:對纖溶系統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增加血小板,縮短出血、凝血酶原、血塊收縮時間,使蛙腸系膜血管收縮;對大腸桿菌、弗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多皺卷,有時破碎。展平后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長6~14厘米,寬2.5~7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細鋸齒,近基部全緣,上面灰綠色或棕綠色,粗糙,下面淡綠色或淡棕綠色,被棕黃色腺點;葉柄長0.5~2.5厘米。無臭,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性涼,味苦、澀。歸肝經、肺經、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