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Succus Bambusae
【來源】:【植物形態(tài)】:植株木質(zhì)化,呈喬木狀。竿高6~18米,直徑5~7厘米,成長后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huán)及籜環(huán)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燧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褶,基部收縮;小枝具葉1~5片,葉鞘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厘米,次脈6~8對,質(zhì)薄。穗狀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穎1或2片,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nèi)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毫米,鱗被數(shù)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針形,長約3毫米;花藥長7~10毫米;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毫米,柱頭3枚,各長約5毫米,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藥材性狀】: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具竹香氣,味微甜。
【臨床應(yīng)用】:內(nèi)服:沖服,30~60克;或入丸劑,或熬膏。外用:適量,調(diào)敷或點眼。主治中風(fēng)痰迷,肺熱痰壅,驚風(fēng),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破傷風(fēng)。
【化學(xué)成分】:含天冬氨酸、蛋氨酸、絲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還含水楊酸、微量元素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肺癰:竹瀝60克,分3次,溫開水沖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小兒狂語,夜后便發(fā):竹瀝液服二合。(《至寶方》) ③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柏、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④治小兒赤目: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⑤治金瘡中風(fēng),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藥理研究】:具有鎮(zhèn)咳祛痰作用。
【藥材性狀】:本品為青黃色或黃棕色的透明液體。具竹香氣,味微甜。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甘、苦。歸心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