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Herba Cayratia Japonicae。
【來源】:【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蔓生草本。莖紫綠色,有縱棱,具卷須;幼枝有柔毛,后變光滑。掌狀復葉,具小葉5枚,排列成鳥爪狀,中間小葉橢圓狀卵形,兩側的4枚小葉漸小,成對生于同一小葉柄上,但又各具小分葉柄,小葉邊緣具較均勻的圓鈍鋸齒。聚傘花序腋生,花小,黃綠色,具短梗;萼杯狀;花瓣4,卵狀三角形;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藥長橢圓形;雌蕊1,子房上位,2室。漿果倒卵形,成熟時黑色;種子2~4粒。花期5~11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草黃色,全株光滑無毛;根粗壯,淺褐色,橫切面可見皮部約占1/2,射線明顯;莖具縱棱,節(jié)間膨大,有與葉對生的卷須。掌狀復葉,小葉片5枚,呈鳥爪狀排列,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異型后可見中間l枚最大,側生者各2枚著生于同一小葉柄上,小葉片橢圓狀卵形至長卵形,邊緣具疏鈍齒。傘房花狀聚傘花序腋生;花細小,徑4~5毫米。氣微,味苦、酸。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外用適量,常用鮮品搗爛外敷。用治癰腫、疔瘡、痄腮、丹毒等熱毒瘡瘍癥;濕熱流注經(jīng)絡之風濕骨痛;濕熱壅滯之黃疸、痢疾及尿血、白濁等癥。
【化學成分】:含阿聚糖、黏液質、黃酮類、酚類、樟腦、香檜烯、δ-蓽澄茄醇、α-松油醇、烏蘞色苷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烏蘞莓搗敷之。(《丹溪纂要》) ②治發(fā)背,臀癰,便毒:烏蘞莓全草水煎2次過液,將2次煎汁合并一處,再隔水煎濃縮成膏,涂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換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乳腺炎:鮮烏蘞莓,搗爛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淋巴腺炎:烏蘞莓葉適量,和等量水仙花鱗莖,紅糖少許,共搗爛,加溫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⑤治帶狀皰疹:烏蘞莓根,磨燒酒與雄黃,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⑥治風濕關節(jié)疼痛:烏蘞莓根30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藥理研究】:抗病毒、抗炎、解熱;抗菌;具有抗凝血和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水煎液(30毫克/毫升)在試管內能抑制鉤端螺旋體的生長。
【藥材性狀】:草黃色,全株光滑無毛;根粗壯,淺褐色,橫切面可見皮部約占1/2,射線明顯;莖具縱棱,節(jié)間膨大,有與葉對生的卷須。掌狀復葉,小葉片5枚,呈鳥爪狀排列,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異型后可見中間l枚最大,側生者各2枚著生于同一小葉柄上,小葉片橢圓狀卵形至長卵形,邊緣具疏鈍齒。傘房花狀聚傘花序腋生;花細小,徑4~5毫米。氣微,味苦、酸。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苦、酸。歸心經(jīng)、肝經(jīng)、胃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