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Rumei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主根粗大肥厚,黃色。莖直立,紫綠色,有多數縱溝。基生葉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20~30厘米,寬10~20厘米,先端鈍或鈍圓,基部心形,下面有小瘤狀突起,有長葉柄,托葉鞘膜質,早落;莖生葉卵狀披針形,向上漸小,葉脈紅色。花成簇集成圓錐狀總狀花序;花被片6,淡綠色,2輪,內輪花被片圓心形,每邊具4~7齒;雄蕊6;子房三角卵狀,花柱3,柱頭毛狀。瘦果卵形,有3棱,褐色,包于增大的內輪花被內。花期5~6月,果期6~7月。
【藥材性狀】:土大黃根及根莖呈類圓錐形,長15~17厘米,根莖直徑達3厘米,根直徑為1.5~1.8厘米。全體棕紅色至灰棕色。根莖部頂端有莖基殘基,并具有棕色鱗片狀物及須毛狀纖維。根部常有分枝,表面具多數縱皺紋,表面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須根痕。質硬,切斷面黃色,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常用于肺膿瘍,肺結核咯血、衄血、癰腫瘡毒、濕癥,跌打損傷、便秘及燙傷等癥。
【化學成分】:土大黃根及根莖主要含蒽醌衍生物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及大黃酚,還含酸模素、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苷、阿斯考巴拉酸及止血有效成分磷酸銨鎂,尚含多量鞣質。
【配伍藥方】:①治小腹瘀痛:土大黃根9~15克。酒水各半,煎服。(《海南藥物志》) ②治燒傷:土大黃15克,地榆15克,研細末,加冰片0.3克。菜油調敷。(《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③治血小板減少:土大黃15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咳嗽吐血,跌打受傷吐血:金不換15~21克,和精豬肉切細,做成肉餅,隔水蒸熟食之。(《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皮炎,濕疹:土大黃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腮腺炎:鮮土大黃根、鮮天葵根各適量,酒糟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藥理研究】:1.抗菌作用:土大黃中含有抑制真菌、細菌和萵苣秧苗生長的成分。2.止血作用:土大黃含有大黃素、大黃酚、酸模素等,其中大黃素、大黃酚能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加強毛細血管收縮性。藥理實驗表明,土大黃注射液能縮短家兔出、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家兔血漿復鈣時間。
【藥材性狀】:土大黃根及根莖呈類圓錐形,長15~17厘米,根莖直徑達3厘米,根直徑為1.5~1.8厘米。全體棕紅色至灰棕色。根莖部頂端有莖基殘基,并具有棕色鱗片狀物及須毛狀纖維。根部常有分枝,表面具多數縱皺紋,表面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須根痕。質硬,切斷面黃色,有棕色環紋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性涼,味苦、辛。歸心經、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