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Commelinae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莖圓柱形,肉質,長30~60厘米,下部莖匍匐狀,節常生根,節間較長,表面呈綠色或暗紫色,具縱皺紋。葉互生,帶肉質,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全緣,基部狹圓成膜質鞘。總狀花序,花深藍色,著生于二叉狀花序柄上的苞片內,苞片心狀卵形,端漸尖,全緣,基部渾圓,綠色,花被6,2列,綠白色,小形,萼片狀,內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狀披針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藍色,成花瓣狀,卵圓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雌蕊1。蒴果橢圓形。
【藥材性狀】:長可達60厘米,黃綠色或黃白色,較光滑,莖有縱棱,直徑約0.2厘米,多有分枝或須根,節稍膨大,節間長3~9厘米,質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葉鞘,抱莖,葉脈平行。花多脫落,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色;氣微,味淡。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鮮品60~90克,內服煎湯,或搗汁,治療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外用:搗敷或搗汁點喉。 治療麥粒腫:取洗凈的鮮鴨跖草莖1枝,用手挾持呈45°角置于酒精燈上燃燒上段,即可見下段有水珠泡沫液體沸出,隨即將沸出的液體滴于瞼及瞼緣(麥粒腫之局部腫脹處及周圍),瞼皮表面也可趁熱涂之。滴藥前選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涂藥后患者有舒適感,無需沖洗或作任何其他處理。
【化學成分】:花瓣含鴨跖草黃酮苷,是一種黃色的色素。另含左旋-黑麥草內酯、無羈萜、β-谷固醇、鴨跖蘭素、鴨跖黃酮苷、哈爾滿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流行性感冒:鴨跖草30克,紫蘇、馬蘭根、竹葉、麥冬各9克,豆豉15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②治外感發熱,咽喉腫痛:鴨跖草30克,柴胡、黃芩各12克,銀花藤、千里光各25克,甘草6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③治高熱驚厥:鴨跖草15克,鉤藤6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喉痹腫痛:鴨跖草60克。洗凈搗汁,頻瀕含服。(《江西草藥》) ⑤治赤白痢疾:鴨跖草15克,竹葉9克。水煎服。(《吉林中草藥》) ⑥治小便不通:鴨跖草30克,車前草30克。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
【藥理研究】:有抗菌、抗內毒素及鎮痛作用。同屬植物Commelina pallida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并能縮短凝血時間。
【藥材性狀】:長可達60厘米,黃綠色或黃白色,較光滑,莖有縱棱,直徑約0.2厘米,多有分枝或須根,節稍膨大,節間長3~9厘米,質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厘米,寬1~2.5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葉鞘,抱莖,葉脈平行。花多脫落,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色;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淡。歸肺經、胃經、膀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