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Bambusae Concretio Silicea。
【來源】:【植物形態】:稈高8~10米,尾梢彎垂,下部挺直;綠色,幼時被白蠟粉,貼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變為無毛;節處平坦,無毛;分枝常自稈中、下部第7節至第11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一枝略微較粗長?;X鞘早落;革質,先端稍向外緣傾斜而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較小,大耳狹長圓形至披針形;籜舌邊緣齒裂;籜片直立,卵狀狹三角形;葉鞘無毛,背部具脊;葉耳通常呈鐮刀形;葉舌極低矮,邊緣嚙蝕狀,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鉆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多枚簇生于花枝各節,鮮時暗紫色,干時古銅色,線狀披針形;先出葉寬卵形,具2脊;具芽苞片2片或3片,寬卵形;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軸節間為半圓柱形或扁形,頂端膨大;穎1片,寬卵形,具21脈;外稃橢圓形,具25脈;內稃披針形,具2脊,脊間20脈;鱗片不相等,邊緣被長纖毛;花絲細長,花藥黃色;子房寬卵球形,花柱被短硬毛,柱頭3。未見成熟穎果。
【藥材性狀】:不規則片塊狀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無臭,味淡。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服。用治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化學成分】:含多糖、氨基酸、竹紅菌素A、竹紅菌素B、竹紅菌素C、甘露醇、硬脂酸、竹黃色素A、竹黃色素B、竹黃色素C。另含鈉、鎂、鋁、硅等14種無機元素;14種氨基酸及生物堿。
【配伍藥方】:①治哮喘即發:陳皮3克,半夏(制)、竹黃各4.5克,麻黃(先煎去沫)2.1克,蘇子1.8克,沉香(研末沖藥)1.2克,細辛1.5克,炙甘草1.8克,加生姜二片煎。(《不知醫必要》麻黃蘇子湯) ?、谥涡吼岱e:雄黃(研,水飛)、天竺黃各6克,牽牛末3克,上同再研,面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湯下。大者加丸數。(《小兒藥證直訣》牛黃丸) ?、壑伪囚恢梗禾祗命S、川芎各0.3克,防己15克,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3克,新汲水調下。肺損吐血,用藥6克,生面3克,水調下。并食后服。(《圣濟總錄》天竺黃
【藥理研究】:具鎮痛、局部麻醉的作用,可使離體蛙心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另外,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藥材性狀】:不規則片塊狀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歸心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