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備方法】:以上十三味,連翹、荊芥、金銀花分別提取揮發(fā)油,藥渣與淡竹葉、淡豆豉、蘆根、桔梗、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濾過,合并濾液;牛蒡子用60%乙醇加熱回流提取二次,每次4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加入石蠟使溶解,冷卻至石蠟浮于液面,除去石蠟層。合并以上各藥液,濃縮成稠膏,加入適量的輔料,干燥成干膏,粉碎,加入對乙酰氨基酚,再加入用輔料包膜制成的維生素C微粒,混勻,制成顆粒,干燥,與馬來酸氯苯那敏混勻,噴入上述揮發(fā)油及薄荷油,壓制成片,包糖衣;或取上述干膏粉,加入對乙酰氨基酚和馬來酸氯苯那敏,混勻,制成顆粒,噴入上述揮發(fā)油及薄荷油,混勻,與維生素C壓成夾心片或多層片,制成片,包糖衣,即得。
【處方】:山銀花、連翹、荊芥、淡豆豉、淡竹葉、牛蒡子、蘆根、桔梗、甘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維生素C、薄荷素油。
【組方分析】:本方由13味藥組成,基本藥物為《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方中重用山銀花、連翹為主藥,既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又能芳香辟穢,兼顧了溫熱病邪多挾穢濁之氣的特點。牛蒡子、薄荷味辛而性涼,疏散風熱,解毒利咽;荊芥、淡豆豉辛而微溫助主藥發(fā)散表邪,透熱外出,此二者雖為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與大隊辛涼苦寒藥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均為輔藥;桔梗宣肺化痰止咳,竹葉、蘆根清熱生津,同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諸藥,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之功。
【質量控制】:【現(xiàn)代研究】:【其他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