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giant knotweed rhizome。
【來源】: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根莖及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明顯。莖直立,圓柱形,散生著多數紅色或帶紫色斑點,中空。單葉互生,闊卵形至近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托葉鞘膜質,褐色,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較長,上部有翅;花小而密,白色,花被5片,外輪3片,背面有翅,結果時增大;雄花有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瘦果卵形,具3棱,紅褐色,光亮,包在翅狀的花被中。花期6~8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圓柱形小段或片塊。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根莖有節,節間長2~3厘米。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棕褐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占大部分,棕黃色,射線呈放射狀;根莖中央有髓,空洞狀。氣微,味微苦、澀。
【臨床應用】:用量9~30克;外用適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用治關節疼痛、經閉、濕熱黃疸、慢性支氣管炎、高血脂癥、燙火傷、跌撲損傷等。
【化學成分】:含有蒽醌類衍生物,據分析總量可達2.1010,以游離型為主(1.4%),結合型含量較低(0.6%)。并含有芪類化合物芪三酚(即白藜蘆醇)及其苷芪三酚苷(即虎杖苷)等,含一定量的鞣質、多個黃酮類化合物。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層掃描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白藜蘆醇的含量,或用分光光度法測定總蒽醌的含量(以大黃素計不得少于1.5%)。另含大黃酚、大黃素甲醚、6-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異槲皮苷、虎杖素、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產后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虎杖根,研末,酒服:(《綱目》) ②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虎杖30克,雞眼草60克。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資料選編》) ③治濕熱黃疸:虎杖、金錢草、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④治痔瘡出血:虎杖、銀花、槐花各9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⑤治皮膚濕疹:虎杖、算盤子根各24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藥理研究】:藥理實驗表明,本品能調節血脂,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并能改善高血脂動物的血液高黏狀態,使血黏度恢復正常,防治血栓的形成和血瘀癥;并有抗肝損傷、抗休克、抗菌、鎮咳、降壓、平喘、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鎮靜、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藥材性狀】:圓柱形小段或片塊。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根莖有節,節間長2~3厘米。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棕褐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占大部分,棕黃色,射線呈放射狀;根莖中央有髓,空洞狀。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微苦。歸肝經、膽經、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