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詳情
中藥名稱:香薷 xiangru
中藥別名:香茹、青香薷、華薺芋、小葉香薷、香茸、香菜、石香薷、石艾。
功效作用:發(fā)汗解表、和中利濕。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使用禁忌:內(nèi)服宜涼飲。表虛自汗、陰虛有熱者禁用。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辛。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采收加工:夏、秋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英文名】:Moslae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9~35厘米。全株香氣甚濃。莖細(xì)方柱形,多分枝,被白色疏柔毛。葉對生;柄短,密被柔毛;葉線狀長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銳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上面深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下面淡綠色,密布腺點。輪傘花序密集成頭狀總狀花序,苞片覆瓦狀排列,圓倒卵形,先端短尾尖,全緣,兩面被疏柔毛,下面具凹陷腺點,邊緣具睫毛;萼鐘狀,5裂,被長柔毛及腺點;花冠唇形,淡紫紅色,長約6毫米,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上部2個較短。小堅果4個,球形,灰褐色,具深雕紋,無毛。花期6~9月,果期7~11月。
【藥材性狀】:長30~50厘米,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毫米,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4~7厘米;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wǎng)紋。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臨床應(yīng)用】:用量3~9克,水煎服,或研末。用治暑濕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強(qiáng)免疫、解痙、利尿、鎮(zhèn)痛、鎮(zhèn)靜、止咳祛痰等作用。
【化學(xué)成分】:含有黃酮類、揮發(fā)油、萜類、脂肪酸等,另含香荊芥酚、對聚傘花素、對異丙基苯甲醇、β-蒎烯、4-蒈烯、α-松油烯、百里香酚、葎草烯、β-金合歡烯和檸檬烯。
【配伍藥方】:①治中暑煩渴:香薷60克。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6克,水一盞,煎服七分,不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圣濟(jì)總錄》香薷散) ②治霍亂吐利,四肢煩痛,冷汗出,多渴:香薷60克,蓼子3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6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日三。(《圣濟(jì)總錄》) ③治小兒白禿,發(fā)不生,汗出: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子母秘錄》) ④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千金要方》) ⑤治多發(fā)性癤腫,痱子:鮮香薷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 ⑥治皮膚瘙癢,陰部濕疹:鮮香薷全草
【藥理研究】:具有解熱鎮(zhèn)痛作用;對離體腸有抑制作用;可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具有較強(qiáng)的廣譜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體外對血管緊張素受體β-羥基-β-甲基戊二酸輔酶A還原酶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可能具降壓和降低膽固醇作用。尚有利尿、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
【藥材性狀】:長30~50厘米,基部紫紅色,上部黃綠色或淡黃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莖方柱形,直徑1~2毫米,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4~7厘米;質(zhì)脆,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或脫落,葉片展平后呈長卵形或披針形,暗綠色或黃綠色,邊緣有疏鋸齒。花序頂生及腋生;苞片寬卵形,脫落或殘存;花萼宿存,鐘狀,淡紫紅色或灰綠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堅果4,近圓球形,具網(wǎng)紋。氣清香而濃,味涼而微辛。
【性味歸經(jīng)】:性微溫,味辛。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