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備方法】:以上十三味,取廣藿香、陳皮、白術、厚樸、生姜以70%乙醇為溶劑,半夏以45%乙醇為溶劑,照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17頁)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20℃)的稠膏;取紫蘇葉提取揮發油,殘渣與大腹皮、大棗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0~1.35(20℃)的稠膏;取白芷、茯苓、桔梗粉碎成細粉;甘草部分粉碎成細粉,部分制成浸膏;將上述各膏、粉混勻,加入紫蘇葉揮發油,混勻,制丸,干燥,打光,即
【處方】: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術、陳皮、半夏、厚樸、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棗。
【組方分析】:本方由13味藥物組成。暑月外感挾濕,氣機阻滯,波及三焦。外感風寒之邪,衛陽被遏,則出現惡寒發熱等表證;濕阻氣機,亂于上焦則胸膈滿悶,逆于中焦則惡心嘔吐,阻于下焦則腸鳴泄瀉。故本方以廣藿香一味,芳香化濁,理氣和中,解表散邪為君。紫蘇葉、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濕滯為臣。三藥相伍則解表化濕之功益彰。姜厚樸、大腹皮理氣祛濕化滯;陳皮、制半夏理氣降逆,和胃化濕;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健脾助運;桔梗宣肺利膈,共為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為使藥。諸藥合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俾風寒解而寒熱除,表氣通而濕滯化,氣機暢而胸膈舒,脾胃調而吐瀉止。
【質量控制】:【現代研究】:【其他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