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詳情
中藥名稱:川烏 chuanwu
中藥別名:川烏頭、烏喙、奚毒、即子、雞毒、毒公、耿子、烏頭。
功效作用: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散寒藥。
使用禁忌:生品內服宜慎,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經、肝經、腎經、脾經。
采收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
【英文名】:Aconiti Radix。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塊根通常2個連生。莖直立。葉互生,具柄,葉片卵圓形,革質,寬5~12cm或有時更寬,掌狀三裂幾乎達基部,兩側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上部再3淺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總狀花序窄長,花青紫色,盔瓣盔形,長1.5~1.8厘米,側瓣近圓形,外被短毛,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蓇葖果長圓形,長約2cm,無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藥材性狀】: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厘米,直徑1.2~2.5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后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3~9克;研末,每次1~2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化學成分】:塊根(母根)含烏頭堿,次烏頭堿,中烏頭堿,新烏頭堿,北草烏堿,川烏堿甲,異塔拉定、塔拉胺,消旋去甲基衡州烏藥堿,尿嘧啶,烏頭多糖A、B、C、D。
【配伍藥方】:【藥理研究】:抗炎鎮痛;降血糖;抗癌;強心;局部麻醉等。
【藥材性狀】:呈不規則的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厘米,直徑1.2~2.5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離后的痕跡。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紋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性味歸經】: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經、肝經、腎經、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