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Violae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狀莖短,節密生。主根粗,有數條細根。葉多數,基生,蓮座狀;葉片下部通常較小,呈三角狀卵形或狹卵形,先端圓鈍,基部截形或寬楔形,稀微心形,邊緣具淺圓齒,兩面無毛或被細短毛,果期葉片增大;托葉膜質,蒼白或淡綠色,2/3~4/5與葉柄合生,離生部分線狀披針形。花兩側對稱,具長梗;花瓣淡紫色或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淡并帶紫色條紋;萼片5,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基部附屬物矩形或半圓形,頂端圓或截形;花瓣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雄蕊5,子房卵形,無毛,花柱棍棒形,柱頭三角形。種子卵球形,淡黃色。花期3~4月,果期5~9月。
【藥材性狀】:多皺縮成團。主根圓錐形,直徑1~3毫米。葉叢生,灰綠色,濕潤展開后,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6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呈心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細長,長2~6厘米,上部有明顯狹翅。花莖纖細;花瓣5,花紫色或淡棕色,矩形管狀,蒴果通常三角狀裂開,內有多數淡黃色種子。氣微,味微苦而帶黏性。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單味大量可用至30~60克;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患處。用治熱毒癰結所致之疔瘡癰腫、乳癰、腸癰、丹毒等癥;及肝熱目赤腫痛、毒蛇咬傷等。
【化學成分】:含有苷類、黃酮類、黏液質、棕櫚酸等。另含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桂皮酸、山柰酚-3-0-鼠李糖苷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淋巴結核:紫花地丁15克,夏枯草12克,元參9克,大貝母9克,牡蠣15克。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闌尾炎:紫花地丁、金銀花各30克,連翹、赤芍各15克,黃柏9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③治腸炎痢疾:紫花地丁、紅藤各30克,螞蟻草60克,黃芩10克。煎服。(蘇州醫學院《中草藥手冊》) ④治黃疸內熱:紫花地丁末,酒服6克。(《乾坤秘韞》) ⑤治前列腺炎:紫花地丁、紫參、車前草各15克,海金沙30克。煎湯,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數日。(蘇醫《中草藥手冊》) ⑥治熱病發斑
【藥理研究】: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近從全草中分離出一種在體外試驗中具有高活性抗I型艾滋病毒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為10000~15000的磺化多聚糖。本品具有抑菌、利膽、利尿和輕瀉等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多皺縮成團。主根圓錐形,直徑1~3毫米。葉叢生,灰綠色,濕潤展開后,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6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基部截形或呈心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細長,長2~6厘米,上部有明顯狹翅。花莖纖細;花瓣5,花紫色或淡棕色,矩形管狀,蒴果通常三角狀裂開,內有多數淡黃色種子。氣微,味微苦而帶黏性。
【性味歸經】:性寒,味苦、辛。歸心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