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綿萆薢又名大萆薢、萆薢、硬飯團,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干燥根莖。其性平,味苦,歸胃、腎經,具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的功效,主要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等癥。鑒別綿萆薢時可通過其性狀特征、顯微特征及薄層色譜法對其進行鑒別。
1.性狀鑒別
綿萆薢為不規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質疏松,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2.顯微鑒別
綿萆薢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壁略增厚,紋孔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84μm,紋孔明顯。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
3.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綿萆薢粉末2g,加甲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25ml使溶解,用乙醚25ml洗滌,棄去乙醚液,水液加鹽酸2ml,加熱回流1.5小時,放冷,用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揮干,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綿萆薢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磷鉬酸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