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槐花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采收,及時干燥,除去枝、梗及雜質。前者習稱“槐花”,后者習稱“槐米”。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微炒(《圣惠方》)、炒黃(《總微》)、炒焦(《史載》)、麩炒(《總錄》)、地黃汁炒(《產育》)等炮制方法。明代除炒法外,增加了醋煮(《奇效》)、燒灰存性(《濟陰》)和酒浸炒(《大法》)等法。清代仍沿用炒法。
【現代炮制方法】
1、槐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2、炒槐花:取凈槐花,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
3、槐花炭:取凈槐花,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焦褐色,噴灑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炒干,取出涼透。
【飲片性狀】槐花皺縮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鐘狀,黃綠色,花瓣黃色或黃白色。體輕,味微苦、澀?;泵诪槁褕A形或橢圓形皺縮的小花蕾,花萼鐘狀,黃綠,萼上方為未開放的花瓣,黃白色,體輕。炒槐花外表深黃色?;被ㄌ客獗斫购稚?/p>
【質量標準】槐花含水量不得過11%,總灰分不得過14%,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8%?;泵卓偦曳植坏眠^9%,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浸出物含量槐花不得少于37%,槐米不得少于43.0%??傸S酮含量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其中蘆丁含量槐花不得少于6.0%,槐米不得少于15.0%。
【炮制目的】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
生品長于清肝瀉火,清熱涼血,多用于血熱妄行,肝熱目赤,頭痛眩暈。炒制品可緩和槐花苦寒之性,不致傷中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保存。其清熱涼血作用較生品弱,止血作用較生品強而遜于槐花炭,多用于脾胃虛弱的出血患者。古方治出血證多用炒槐花?;被ㄌ壳鍩釠鲅饔脴O弱,具澀性,以止血力勝。多用于咯血、衄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多種出血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血熱妄行:常與丹皮、生地黃、地榆等同用,能增強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于邪熱壅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衄血。配伍蒼術、厚樸等可治胃腸有濕,脹滿下血,如槐花散(《丹溪》)。
(2)肝陽眩暈:常與夏枯草、決明子、菊花等同用,能增強清肝瀉火作用,可用于肝陽上亢之目赤、頭痛、眩暈。生品能降血壓及改善毛細血管壁的脆性,故常用于治療高血壓病。
2、制用(炭藥)
(1)便血、痔血:常與側柏葉、荊芥穗、麩炒枳殼同用,具有清腸止血,疏風行氣作用,可用于腸風下血,血色鮮紅,或糞中帶血,如槐花散(《普本》)。本品單味裝入豬臟內,米醋煮爛,搗和為丸,名豬臟丸,可治痔漏下血(《準繩》)。
(2)咯血、衄血:常與仙鶴草、白茅根、側柏葉等同用,具涼血止血作用,可用于咯血、衄血。將槐花炭為末,加入麝香少許,溫糯米湯送下,可治療吐血不止,如槐香散。
(3)胃潰瘍、子宮出血:常與大黃炭、當歸炭等同用,具清熱止血、引血歸經作用,可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腸出血、胃潰瘍出血及子宮、膀胱等出血,如四紅丹(《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現代研究】槐花主要含蘆丁,白樺脂醇,槐二醇,槐花米甲素、乙素、丙素,槲皮素,異鼠李素,β-谷甾醇及鞣質等。蘆丁能維持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促進細胞的增生和防止血細胞的凝集,此外尚有抗炎、抗過敏、利尿、解痙、鎮咳、降血脂、強心、保護潰瘍面等作用。槲皮素具有祛痰、止咳、平喘及止血作用。異鼠李素有增強毛細血管彈性,抑制血小板分泌和聚集作用,同時也具有抗止血作用。鞣質有收斂止血等作用。
近年有實驗表明,槐花的精油提取物有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尤其明顯。現代對槐米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蘆丁和鞣質的含量等為成分指標,以出、凝血時間為藥理指標,對槐花炒制的程度進行了實驗比較。
槐花炒黃后蘆丁的含量減少甚微,鞣質增加1倍;炒炭后蘆丁大量損失,但鞣質增加4倍。因此認為槐花炒炭后能增強止血作用,可能是鞣質增加的緣故。槐米炒炭過程中,鞣質含量開始急劇增加的同時,蘆丁顯著降低。炒制溫度達190℃時,槐米炭中鞣質含量是槐米的6倍。溫度繼續上升,則形成的鞣質又開始破壞,當溫度超過250℃時,槐米炭中的鞣質幾乎全部分解。用純蘆丁進行加熱試驗,其轉化為鞣質的溫度,最高峰為230℃,當溫度超過230℃時,鞣質也被破壞?;泵子?50~160℃炒炭,其鞣質含量增加2~3倍,但當溫度升至182℃時,其所含鞣質幾乎大部分被破壞損失。在150~190℃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增高,鞣質的含量也相應地增加,185~195℃加熱炒30分鐘,所制槐米炭鞣質含量增至生品的5~6倍。當溫度超過200℃時,鞣質和蘆丁均有不同程度的分解破壞。對以200℃、10分鐘和210℃、20分鐘制備的兩種槐米炭與生槐米比較,結果鞣質含量前者較生品升高3倍多,后者較生品降低約7.7%;蘆丁含量前者較生品降低19.6%,后者較生品降低94.6%。
對槐米生品和炭品的鞣質含量進行測定,發現炭品的含量均比生品增加1倍以上,按傳統炮制理論要求,一般藥物炒炭時應用武火炒至藥物外呈焦黑色,內呈焦褐色或黑褐色,而槐米因質輕,則應用中火炒至黑褐色,即所謂的“炒炭存性”。在實驗中,測定用武火炒至藥物外呈焦黑色的槐米炭的鞣質含量,結果發現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比生品降低,這是由于在炒炭時溫度過高,超出了對炭品的炮制要求所致。
用正交設計,以鞣質、蘆丁、槲皮素為指標,對槐米炭的炮制工藝進行了研究。實驗表明,槐米在194~210℃,出炭率控制在82%~83%時,鞣質、蘆丁、槲皮素的含量分別為生品的8.55、0.64、10.31倍,該實驗還表明,當槐米溫度超過210℃時,3種成分的含量均下降。
以200℃、10分鐘和210℃、20分鐘制備的兩種槐米炭,進行了止血作用研究。小鼠出、凝血實驗表明,生槐米及兩種槐米炭與生理鹽水比較,均有止血作用。兩種炭品與生品比較,200℃、10分鐘的槐米炭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實驗還表明,當炒炭溫度適宜時,鞣質含量升高,止血作用增強。當炒炭溫度過高,鞣質含量下降時,則止血作用減弱,認為槐米炒炭后的止血作用與鞣質含量有關。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醋炙、蜜炙、鹽炙等。
2、文獻摘錄“腸風瀉血,赤白痢,并炒研服,涼大腸炒香”(《原始》)。“若止血炒黑”(《大法》)。“炒黃涼血”、“炒炭止血力強”(《集成》)。
【總結】歷代對槐花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炒焦、炒香熟及炒黑等。現代多用炒黃、炒炭。有些地區也有醋炙法、蜜炙法和鹽炙法?!吨袊幍洹?010年版收載有生槐花、炒槐花及槐花炭。
現代研究表明,槐米中蘆丁、槲皮素及鞣質的含量隨炮制時加熱溫度高低、受熱時間長短呈規律性變化。槐米炒炭后蘆丁含量降低,鞣質含量相應地增加,但溫度過高,則鞣質亦會破壞損失。目前對槐米炒炭過程中蘆丁轉化為鞣質的適宜溫度和時間報道不一,這與傳統經驗鑒別炮制品程度有很大關系,同時亦與測量溫度的方法不同有一定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統一。
一般認為槐米炭中鞣質較槐米顯著增高,故止血效果增強。但亦有報道,用傳統方法所制槐米炭,鞣質含量顯著減少,而止血作用亦明顯增強,故認為鞣質不是槐米炭的止血成分。推測蘆丁似能拮抗槐米的止血作用,槐米炒炭后大部分蘆丁被破壞,使止血作用增強?;泵字虚纹に夭粌H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也是止血的活性成分。異鼠李素可抑制槲皮素的止血作用,故具有抗止血作用。有人對槐花中蘆丁、槲皮素和鞣質這3種主要成分止血作用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均具促凝血作用,其中蘆丁能使凝血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血小板總數升高,而在血小板聚集實驗中蘆丁、槲皮素及鞣質對大鼠纖維蛋白原含量無明顯作用,并且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另有研究結果也顯示蘆丁可抑制家兔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內游離鈣濃度增高。這似乎與3種提取物的促凝血作用相矛盾,但在機體正常情況下,血液本身就存在著凝血和抗凝血、纖溶和抗纖溶兩對矛盾系統,它們維持著對立的統一。促凝血藥物可以通過加速血液凝固過程或阻止纖維蛋白溶解,降低血管通透性,促進血管收縮等作用收到止血效果。由此推測槐花止血機理可能并不是通過某單一環節或途徑發生作用的,而是對機體多個環節通過多種渠道來調整及達到動態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