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Pinelliae Rhizoma。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后,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0.8~1.5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的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臨床應用】:內服用量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用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等。
【化學成分】:【配伍藥方】:①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丹溪心法》) ②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240克。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③治頭痛:半夏(湯洗七遍)、白僵蠶各15克,全蝎一個。上同為細末,以綠豆粉調貼于太陽穴上,干即易之。(《葉氏錄驗方》抽風膏) ④下乳方:半夏(炮)三粒。為末,酒調服,即有乳。(《魯府禁方》) ⑤治蝎螫毒:用半夏、白礬等分為末,以醋和,敷傷處。(《景岳全書》)
【藥理研究】:具有鎮吐、催吐、鎮咳、祛痰、抗癌、抗生育、抗早孕、抗心律失常、抗實驗性潰瘍、抗矽肺、促使外周淋巴細胞分裂等作用。
【藥材性狀】: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0.8~1.5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的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有毒。歸脾經、胃經、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