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Aconiti Kusnezoffii Folium。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80~150厘米,無毛。塊根倒圓錐形,長2.5~5厘米,暗黑褐色。莖下部葉具長柄,花時常枯萎。莖中部葉五角形,長5~12厘米,寬6~20厘米,基部心形,3裂,中央裂片菱形,漸尖,近羽狀深裂,小裂片披針形,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幾無毛,上萼片盔形,高1.5~2.5厘米,側萼片長1.4~4.7厘米,下萼片長圓形。花瓣2,無毛。雄蕊多數,無毛,心皮4~5,無毛。骨葖果,長1~2厘米。種子有膜質翅。花果期7~9月。
【藥材性狀】:藥材葉片多皺縮卷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圓形,3全裂,灰綠色或黃綠色。質脆。
【臨床應用】:用量1~1.2克,多入丸散,治療熱病發熱、泄瀉腹痛、頭痛、牙痛。
【化學成分】:含生物堿,其主要成分為烏頭堿。另含酚性成分、糖和多糖。
【配伍藥方】:治腸刺痛,泄瀉腹痛:止瀉子30克,木鱉子(制),查干泵嘎各25克,木通、香附各20克,丹參15克,熊膽、草烏葉、拳參、翠雀花、蜀葵各5克。制成散劑。每次1.5~3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蒙醫藥方匯編》十一味熊膽散)
【藥理研究】:實驗證明,有抗炎、鎮痛作用。
【藥材性狀】:藥材葉片多皺縮卷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圓形,3全裂,灰綠色或黃綠色。質脆。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澀,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