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Indian Epimeredi Herb。
【來源】:唇形科植物廣防風Epimeredi indica (L.) Rothm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葉對生,草質,闊卵形至卵形,先端漸尖或短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基部近圓形,兩面均有茸毛,具細小腺點。花輪生,下部為腋生,上部可排到頂端而成長總狀花序;萼管狀,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內外均有短毛;花冠管狀,粉紅色,2唇,5裂齒,上唇直立,全緣,下唇闊,擴展,內面有短毛;雄蕊4,突出,花藥連貼;雌蕊1,柱頭2裂。小堅果圓形,黑褐色,平滑。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藥材性狀】:全草長60~180厘米,全體被白色短粗毛。莖四棱形,具明顯縱溝,有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棕灰色,質稍脆,斷面纖維性,中央有近方形的白色髓。葉對生,皺縮卷曲,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或卵形;葉上表面灰棕色,葉下表面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質脆,易碎;有時可見葉腋殘留鐘形灰綠色花萼。氣香濁,味微辛苦。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或搗敷。用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
【化學成分】:【配伍藥方】:【藥理研究】:【藥材性狀】:全草長60~180厘米,全體被白色短粗毛。莖四棱形,具明顯縱溝,有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棕灰色,質稍脆,斷面纖維性,中央有近方形的白色髓。葉對生,皺縮卷曲,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闊卵形或卵形;葉上表面灰棕色,葉下表面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質脆,易碎;有時可見葉腋殘留鐘形灰綠色花萼。氣香濁,味微辛苦。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經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