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Lonicerae Flos。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常綠藤本。老莖黃褐色至黑褐色,嫩莖節有環紋,幼時披毛,成長時全部脫落近無毛。單葉對生,卵圓形至橢圓形,主脈有短疏毛,葉背密生白短柔毛;葉柄長,有短柔毛;苞片披針形,極小,密生小硬毛,萼齒三角狀披針形。花成對生于葉腋或頂的花序柄上,花冠管狀,稍被柔毛,初時白色,后變成黃色,外面有倒生短糙毛及腺毛。漿果橢圓形,熟后黑色,種子1~2枚。
【藥材性狀】: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久貯色漸深),密被灰白色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于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臨床應用】:用量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用治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病癥。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含30多種成分。另含木犀草素、異綠原酸、木犀草素、蘆丁、槲皮素、金絲桃苷、亞麻酸乙酯、香荊芥酚、β-谷固醇-D-葡萄糖苷、豆固醇-D-葡萄糖苷、灰氈毛忍冬皂苷甲、灰氈毛忍冬皂苷乙、綠原酸等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太陰溫病初起,邪在肺衛,但發熱而不惡寒,且口渴者:連翹30克,山銀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葉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上杵為散,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服。(《溫病條辨》銀翹散) ②治太陰暑溫,汗后余邪未盡。頭感微脹,視物不清:鮮荷葉邊6克,鮮山銀花6克,西瓜翠衣6克,鮮扁豆花一枝,絲瓜皮6克,鮮竹葉心6克。上藥用水二杯,取一杯,一日二次分服。(《溫病條辨》清絡飲) ③治發背,惡瘡,托里,止痛,排膿:山銀花120克,甘草30克(炒)。上為粗末,每服1
【藥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抗毒、抗炎、解熱、促進炎性細胞吞噬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降血脂,中樞興奮,抗生育,輕度預防大鼠幽門結扎性胃潰瘍。
【藥材性狀】: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表面黃白色或綠白色(久貯色漸深),密被灰白色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于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性味歸經】:性寒,味甘。歸肺經、心經、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