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Herba Patriniae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地下莖細長,橫走,有特殊臭氣。基生葉對生,葉片披針形或卵形,2~3回羽狀深裂,中央裂片較大,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窄卵形至條形,兩面疏被粗毛或近無毛。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常5~9序集成疏大傘房狀;苞片小;花小,黃色,花萼不明顯;花冠簡短,5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瘦果橢圓形,有3棱。花期7~9月。
【藥材性狀】:全長50~100厘米。根莖呈圓柱形,多向一側彎曲,直徑0.3~1厘米,表面暗棕色至紫棕色,有節,節間長多不超過2厘米,上有細根。莖圓柱形,直徑0.2~0.8厘米;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節明顯,常有倒生粗毛,質脆,斷面中部有髓或細小空洞。葉對生,葉片薄,多卷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狀深裂至全裂,有5~11裂片,先端裂片較大,長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狹橢圓形至條形,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深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疏生白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略抱莖;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裂片狹長,有的枝端帶有傘房狀聚傘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用治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產后瘀血腹痛。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治療癰腫疔瘡。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主要為敗醬烯、異敗醬烯,另含黃花敗醬皂苷A、黃花敗醬皂苷B、黃花敗醬皂苷C、黃花敗醬皂苷D、黃花敗醬皂苷E、黃花敗醬皂苷F、黃花敗醬皂苷G以及齊墩果酸等。還含白花敗醬苷、常春藤皂苷元、β-谷固醇-β-D-葡萄糖苷、敗醬皂苷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吐血、衄血,因積熱妄行者:敗醬60克,黑山梔9克,懷熟地黃15克,燈心草3克。水煎,徐徐服。(《本草匯言》引《碩虎齋醫話》) ②治產后腰痛:敗醬、當歸各2.4克。川芎、芍藥、桂心各1.8克。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綱目》引《廣濟方》) ③治產后腹痛如錐刺者:敗醬150克。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④治無名腫毒:鮮(敗醬)全草30~60克。酒水各半煎服,渣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⑤治肋間神經痛:敗醬草60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⑥治赤白痢
【藥理研究】:動物試驗表明,提取物有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醇提物有顯著的鎮靜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全長50~100厘米。根莖呈圓柱形,多向一側彎曲,直徑0.3~1厘米,表面暗棕色至紫棕色,有節,節間長多不超過2厘米,上有細根。莖圓柱形,直徑0.2~0.8厘米;表面黃綠色至黃棕色,節明顯,常有倒生粗毛,質脆,斷面中部有髓或細小空洞。葉對生,葉片薄,多卷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狀深裂至全裂,有5~11裂片,先端裂片較大,長橢圓形或卵形,兩側裂片狹橢圓形至條形,邊緣有粗鋸齒,上表面深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疏生白毛,葉柄短或近無柄,基部略抱莖;莖上部葉較小,常3裂,裂片狹長,有的枝端帶有傘房狀聚傘
【性味歸經】:性涼,味辛、苦。歸胃經、大腸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