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Foeniculi Fructus。
【來源】:傘形科植物茴香For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實。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有強烈香氣。莖直立,有淺縱溝紋,上部分枝開展。葉有柄,卵圓形至廣三角形,長達30厘米,寬達40厘米,3~4回羽狀分裂,深綠色,末回裂片線形至絲狀,莖下部的葉柄基部鞘狀,上部的葉柄一部分或全部成鞘狀。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頂生的花序較大,直徑可達15厘米,無總苞及小苞片,花黃色,花瓣5,倒卵形,先端內折,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雙懸果卵狀長圓形,光滑,側扁,長3.5~6毫米,寬1.5~ 2.5毫米。分果有5條隆起的縱棱,每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2。
【藥材性狀】:雙懸果細圓柱形,有時稍彎曲,長4~8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有黃褐色的花柱殘基,基部有時帶有小的果柄,長0.4~1厘米,分果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棱線,合生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而辛。
【臨床應用】:用量3~6克,內服煎湯,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睪丸鞘膜積液。鹽小茴香暖腎,散寒止痛,用于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經寒腹痛。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甾醇、三萜、香豆素和氨基酸等多種化合物。另含反式茴香腦、檸檬烯、α-香樹脂醇、樟腦、茴香醛、小茴香酮、棕櫚酸、香柑內酯、傘形花內酯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寒疝疼痛:川楝子12克,木香9克,小茴香6克,吳茱萸(湯泡)3克。水煎服。(《醫方集解》導氣湯) ②治外腎腫脹:小茴香(炒)、全蝎(炒)、穿山甲(炙)、木香各等分,為末,每服6克,酒調下。(《醫統》四圣散) ③治胃痛,腹痛:小茴香子、良姜、烏藥根各6克,炒香附9克,水煎服。(《江西草藥》) ④治脅下疼痛:小茴香(炒)30克,枳殼(麩炒)15克。上為末,每服9克,鹽湯調下。(《袖珍方》) ⑤治腰痛:川芎(鹽炒)45克,小茴香(炒)90克,蒼術(蔥白炒)60克。酒煮糊丸。鹽、酒任下。(《慎齋遺書》
【藥理研究】:促進胃腸蠕動;抗潰瘍;利膽;松弛氣管平滑肌;有性激素樣作用;中樞麻痹;抑菌;抗腫瘤。煎劑能興奮離體兔腸收縮和促進在體兔腸蠕動,茴香油、茴香腦均先興奮腸管加強收縮,濃度增高出現解痙作用;給動物灌服或十二指腸給藥,能抑制應激性胃潰瘍;對部分肝切除大鼠,茴香油能使其肝再生度增加;丙醇提取物具有性激素樣作用;此外,還具有中樞抑制、抗凝抗纖溶等作用。
【藥材性狀】:雙懸果細圓柱形,有時稍彎曲,長4~8毫米,直徑1.5~2.5毫米,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兩端略尖,頂端有黃褐色的花柱殘基,基部有時帶有小的果柄,長0.4~1厘米,分果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棱線,合生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略呈五邊形。有特異香氣,味微甜而辛。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歸肝經、脾經、胃經、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