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Lycii Fructus。
【來源】:【植物形態】:灌木。主莖粗壯,先端通常彎曲下垂,外皮淡灰黃色。葉互生或數片簇生于短枝上;葉片卵狀披針形,全緣。花腋生,常單一或2~6朵簇生于短枝上;花萼鐘狀,先端多2~3裂,花冠漏斗狀,先端5裂,粉紅色或淡紫色,具暗紫色脈紋,邊緣有疏纖毛;雌蕊5枚,外露。漿果橢圓形,紅色。種子多數。花期6~9月,果期7~10月。
【藥材性狀】:類紡錘形或橢圓形。表面紅色或暗紅色。果皮柔韌,果肉厚,有粘性,內含種子多數。氣微、味甜。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膏、酒劑。用治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化學成分】:含多糖、脂肪酸、甜菜堿、胡蘿卜素、核黃素、煙酸、氨基酸、維生素C及多種微量元素等。另含阿托品、胡蘿卜苷、隱黃質、玉蜀黍黃質、東莨菪素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腎虛腰痛:枸杞子、地骨皮各1斤,川萆蔛、川杜仲各300克。俱曬燥,微炒,以好酒三斗,凈壇內浸之,煮一日,濾出渣。早晚隨量飲之。(《千金要方》) ②治痹證屬風濕:枸杞子1斤,真漢防己120克(俱用酒拌炒),羌活、獨活各30克,川牛膝、木瓜各15克。俱微炒,研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9克,白湯下。(《圣惠方》) ③治虛勞煩渴不止:枸杞子(酒拌微炒)240克,地骨皮(微炒)300克,共研為末;麥門冬(去心)、熟地黃各120克,酒煮搗膏,和前藥共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12克,白酒下。(《千金要方》
【藥理研究】: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抗腫瘤、降血脂、保肝、促進造血功能、抗遺傳損傷、降血糖、降血壓、抑制心臟及興奮腸道等擬膽堿作用、增強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及延長其游泳時間。
【藥材性狀】:類紡錘形或橢圓形。表面紅色或暗紅色。果皮柔韌,果肉厚,有粘性,內含種子多數。氣微、味甜。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肝經、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