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hizoma Et Radix Valerianae。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莖短,簇生多數須根,有特異香氣。莖直立,有縱棱,基部、節上被粗毛。基生葉叢生,有長柄,柄基稍寬呈鞘狀,早枯;莖生葉對生,羽狀全裂,裂片3~15,披針形,全緣或疏生2~3淺齒,葉柄短或無。傘房狀三出聚傘圓錐花序;花萼退化;花冠初時淡粉紅色,后變白色,冠簡短,基部一側有小距狀突起,先端5裂;雄蕊3,外露;子房下位,3室,僅l室發育。瘦果扁卵形,頂端約具12條羽狀冠毛。花果期6~8月。
【藥材性狀】:根莖短粗,頂端留存莖基及纖維狀葉柄殘基。根多數,圓柱形,長4~15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皺。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或灰黃色,中央絮狀而疏松,中央有淡褐色的木心。氣特異,味微苦、辛。
【臨床應用】:用量3~6克,水煎服,或研末,或浸酒;搗敷外用。臨床多用于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和癔病及其情緒激動。
【化學成分】:根含揮發油0.5%~2%,油中含異戊酸龍腦酯(bornylisovalerate)、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等。另含纈草堿(valerine)、纈草恰堿(chatinine)等生物堿類成分以及纈草素(valepotriatium)等。
【配伍藥方】:①治神經衰弱,心悸:纈草6克,水煎服;或纈草30克,浸于白酒150毫升,48小時后分服(本方為1星期量)。(《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胃神經癥:纈草、木香、吳茱萸各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腰痛、腿痛、跌打損傷:纈草3克。研末水沖服或加童便沖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④治癔病:纈草、甘草各9克,大棗5枚。煎服。(《安徽中草藥》)
【藥理研究】:現代藥理實驗結果證實了纈草具有鎮靜安定、抗菌及降溫的作用。此外還證實纈草具有短暫的降壓作用和保肝作用。
【藥材性狀】:根莖短粗,頂端留存莖基及纖維狀葉柄殘基。根多數,圓柱形,長4~15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皺。質堅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或灰黃色,中央絮狀而疏松,中央有淡褐色的木心。氣特異,味微苦、辛。
【性味歸經】:性平,味苦,微甘。歸心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