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Eriobotryae Folium
【來源】:【植物形態(tài)】:常綠小喬木,高3~8米。小枝粗壯,被銹色茸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具短柄或近無柄;托葉2片。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密被銹色茸毛,側(cè)脈12~15對。圓錐花序頂生,密被銹色茸毛,分枝粗壯;花密集,苞片被褐色茸毛;萼筒壺形,黃綠色,密被茸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花絲基部較粗,略呈三角形;子房下位,外被長茸毛,5室,柱頭頭狀。果為漿果狀梨果,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色。
【藥材性狀】:長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cè)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zhì)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臨床應(yīng)用】:用量6~9克,煎服。用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潤肺下氣止咳逆,宜蜜汁炒用;和胃下氣止嘔逆,宜姜汁炒用。
【化學(xué)成分】:新鮮枇杷葉含揮發(fā)油0.045%~0.108%,主成分為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三萜化合物以熊果酸、齊墩果酸或委陵菜酸為母體的衍生物。倍半萜類化合物枇杷苷Ⅰ可作定性鑒別的專屬性成分。尚含單環(huán)倍半萜苷、苦杏仁苷及有機(jī)酸、金合歡醇、β-谷固醇、馬斯里酸、枸櫞酸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15克,川貝1.5克,杏仁6克,陳皮6克。為末,每服3~6克,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②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克,桑白皮12克,黃芩6克,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克,蜜炙桑白皮15克,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③治風(fēng)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④治肺風(fēng)咳逆:干枇杷葉30克,芫荽菜、前胡各15~18克,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⑤治肺燥咳嗽:干枇杷葉(去毛)9克,干桑葉9克,茅根15克
【藥理研究】:對呼吸中樞有鎮(zhèn)靜、平喘、鎮(zhèn)咳作用。局部應(yīng)用對角叉菜膠性水腫有強大抑制作用,可顯著降低遺傳性糖尿病小鼠及正常小鼠的尿糖。臨床上試用治腎炎水腫、痤瘡等。水煎劑或醋酸乙酯提取物具有祛痰和平喘作用,揮發(fā)油有輕度祛痰作用。此外,皂苷也是枇杷葉止咳祛痰的主要成分。醇提物灌胃或局部用藥具抗炎作用。此外,還具抗菌、降血糖、抗腫瘤的作用。
【藥材性狀】:長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茸毛,主脈于下表面顯著突起,側(cè)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zhì)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性味歸經(jīng)】:味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