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Agrimoniae Herba
【來源】:【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全體具白色長毛。根狀莖褐色,橫走,短圓柱狀,有時分歧,著生細長的須根,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時,自短小的當年根狀莖先端生一冬芽,白色,圓錐形,向上彎曲。莖直立,綠色,老時帶紫色,上部分枝。葉互生,單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7~21片,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綠色,有長柔毛,下面密布細小的金黃色腺點。夏季莖頂抽細長的總狀花序,上生許多黃色小花。苞片2,萼筒倒圓錐形;花瓣5,長方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枚或更多;心皮2個,貼合,上部露出2枚花柱。瘦果小,藏于外面有槽和頂端有一圈鉤刺的萼筒內。花果期5~12月。
【藥材性狀】:全體長50~100厘米,被白色柔毛,莖下部圓柱形,直徑4~6毫米,紅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綠褐色,有縱溝和棱線,有節(jié);體輕,質硬,易折斷,斷面中空。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暗綠色,皺縮卷曲;質脆,易碎;葉片有大小2種,相間生于葉軸上,頂端小葉較大,完整小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托葉2,抱莖,斜卵形。總狀花序細長,花萼下部呈筒狀,萼筒上部有鉤刺,先端5裂,花瓣黃色。氣微,味微苦。
【臨床應用】:用量6~12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用治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瘧疾、血痢、脫力勞傷、癰腫瘡毒、陰癢帶下。
【化學成分】:含仙鶴草素、仙鶴內脂、鞣質、甾醇、有機酸、酚性成分、皂苷、黃酮苷、山柰酚-7-鼠李糖苷、蕓香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沒食子酸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尿血:仙鶴草、大薊、木通各9克,茅根30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 ②治便血:仙鶴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藥煎,為末。每服9克。米泔調,空心服。(《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赤白痢及咯血、吐血:仙鶴草9~18克。水煎服。(《嶺南采藥錄》) ④治中暑:仙鶴草全草3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乳癰,初起者消,成膿者潰,且能令膿出不多:仙鶴草30克,白酒半壺,煎至半碗,飽后服。(《百草鏡》)
【藥理研究】: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抗腫瘤作用及對陰道滴蟲有良好殺滅作用。仙鶴草素有止血、調整心率、增加細胞抵抗力、降低血糖和消炎等作用;冬芽含酚性物質鶴芽酚,冬芽及根有較強的驅絳蟲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藥材性狀】:全體長50~100厘米,被白色柔毛,莖下部圓柱形,直徑4~6毫米,紅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綠褐色,有縱溝和棱線,有節(jié);體輕,質硬,易折斷,斷面中空。單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暗綠色,皺縮卷曲;質脆,易碎;葉片有大小2種,相間生于葉軸上,頂端小葉較大,完整小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托葉2,抱莖,斜卵形。總狀花序細長,花萼下部呈筒狀,萼筒上部有鉤刺,先端5裂,花瓣黃色。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性平,味苦、澀。歸心經、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