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adix Rhizoma Glycyrrhizae。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狀,多橫走;主根甚長,粗大,外皮紅棕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奇數羽狀復葉。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鐘狀,花冠淡紫堇色,旗瓣大,雄蕊10枚,9枚基部連合。莢果扁平。
【藥材性狀】:甘草藥材呈長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溝紋及橫長皮孔。質堅實而重,斷面黃白色,有粉性,橫切面形成層呈棕色環狀,常有裂隙,木質部淺黃色,有時呈偏心性。根莖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心有髓。氣微,味甚甜而特殊。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2~6克,調和諸藥用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可用10克左右;用于中毒搶救,可用30~60克。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入清瀉藥中宜生用。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咳嗽氣喘、癰疽瘡毒、腹中攣急作痛、緩和藥物烈性、解藥毒。清熱應生用,補中宜炙用。實證中滿腹脹者忌服。
【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α-羥基甘草次酸、異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異甘草黃酮醇、三萜皂苷、香豆素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甘草(炙)12克,生姜(切)9克,人參6克,生地黃48克,桂枝(去皮)9克,阿膠6克,麥門冬(去心)24克、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炙甘草湯) ②治肺熱喉痛,有痰熱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鐘半,入阿膠半片煎服。(《小兒藥證直訣》) ③治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藥、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兩次服。(《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④治婦人臟躁,喜悲
【藥理研究】: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抗炎、抗潰瘍、抗過敏反應,抗癌,抗菌,抗病毒,促進胰液分泌,對離體腸有抑制,調節免疫功能,鎮咳祛痰,抗突變,解毒,抗氧化,保護耳前庭功能、利尿,保肝、防止動脈硬化,抗腦缺血,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等作用。
【藥材性狀】:甘草藥材呈長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溝紋及橫長皮孔。質堅實而重,斷面黃白色,有粉性,橫切面形成層呈棕色環狀,常有裂隙,木質部淺黃色,有時呈偏心性。根莖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心有髓。氣微,味甚甜而特殊。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心經、胃經、脾經、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