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Cuscutae Semen
【來源】:【植物形態】: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纖細呈絲線狀,橙黃色,多分枝,纏繞于其他植物體上,隨處生吸器,侵入寄主體內。葉退化為三角狀小鱗片。花白色,簇生;苞片卵圓形;花萼杯狀,先端5裂,裂片卵形或橢圓形;花冠鐘形,5淺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枚,花絲短,與花冠裂片互生。雌蕊l枚,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2,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類球形或卵圓形,膨大部分稍扁,直徑1~1.5毫米,一端略呈喙狀突出,偏向一側,微凹處有淺色圓點,中央有條形的種臍。表面淡褐色或灰黃色,略粗糙。質堅硬。開水浸泡后,表面顯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細長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無臭,味微苦澀。
【臨床應用】:用于腎虛腰痛,陽痿,早泄,尿濁,帶下,小便頻數;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肝腎不足,視物昏花,視力減退。此外,本品還可用于脾虛食少,大便不實,常與白術、山藥、茯苓、黨參等同用。內服:煎湯:用量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調敷。
【化學成分】:含槲皮素、紫云英苷、金絲桃苷、桷皮素-β-O-D半乳糖-7-O-β-葡萄糖苷、山柰酚-3-0-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新菟絲子苷、菟絲子多糖等成分。又含菟絲子胺、菟絲子苷A、菟絲子苷B、熊果酚苷、綠原酸、咖啡酸、對-香豆酸。還含鉀、鈣、磷、硫、鐵、銅、錳、硒、鉬等微量元素,以及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等人體必需氨基酸。
【配伍藥方】:①治小便淋澀:車前子(焙)、菟絲子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食后服之。(《醫方類聚》引《于金月令》駐景丸) ②治脾腎兩虛,大便溏泄:菟絲子、石蓮子各9克,茯苓12克,山藥15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關節炎:菟絲子6克,雞蛋殼9克,牛骨粉15克。研面,每服6克,每日3次。(《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面上粉刺:搗菟絲子,絞取汁涂之。(《肘后方》) ⑤治白癜風:菟絲子9克,浸入95%乙醇60克內,2~3天后取汁,外涂,每日2~3次。(《青島中草藥手冊》)
【藥理研究】:對下丘腦-垂體-性腺有興奮作用;促進造血;增強免疫功能;防治心肌缺血;抑制腫瘤發生;抗肝損害等。菟絲子浸劑、酊劑可增強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力,降低心率,使麻醉犬血壓下降。
【藥材性狀】:類球形或卵圓形,膨大部分稍扁,直徑1~1.5毫米,一端略呈喙狀突出,偏向一側,微凹處有淺色圓點,中央有條形的種臍。表面淡褐色或灰黃色,略粗糙。質堅硬。開水浸泡后,表面顯黏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時露出黃白色細長卷旋狀的胚,形如吐絲。無臭,味微苦澀。
【性味歸經】:性平,味辛、甘。歸肝經、腎經、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