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首烏藤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ril Thunb.的干燥藤莖。又名夜交藤。因其為何首烏的藤莖,故名何首烏藤,簡稱首烏藤。又名夜交藤。
【藥材歷史考證】首烏藤原名夜交藤。《開寶本草》在何首烏條下曰:“一名交藤,一名夜合。”其所述交藤,即為夜交藤。《本草綱目》在何首烏條下曰:“莖、葉,主治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甚。”其所述即夜交藤功效。清代《本草逢源》將本品命名為夜交藤。古代本草記載的夜交藤,應包括何首烏藤莖和白首烏(耳葉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藤莖。但現今夜交藤藥材均為何首烏藤莖。
【植物形態鑒定】參見“何首烏植物形態鑒定”項。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長圓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長短不一,直徑4~7毫米。表面紫紅色至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縱皺紋。節部略膨大,有側枝痕。外皮菲薄,可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紫紅色,木部黃白色或淡棕色,導管孔明顯,髓部疏松,類白色。氣微,味微苦澀。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有時殘存。木栓細胞3~4列,含棕色色素。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柬斷續排列成環,纖維壁甚厚,木化;在纖維束間時有石細胞群。韌皮部較寬。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類圓形,直徑約至204um,單個散列或數個相聚。髓較小。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0.25克,加乙醇50毫升,置水浴上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3毫升,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首烏藤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素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毫升,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苯-乙醇(2:1)為展開劑,置預飽和15分鐘的層析缸內,展開3.5厘米后,取出,晾干,再以苯-乙醇(4:1)為展開劑,展開7厘米后,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納米)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石縫中、籬邊、林下、山腳及灌木叢中。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臺灣、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殘葉,捆成把,干燥。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洗凈,切段,曬干。
【性能功用】味甘,性平。歸心經、肝經。養血安神,祛風通絡。用于失眠多夢,血虛身痛,風濕痹痛;外治皮膚瘙癢。內服: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