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牽牛子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nil(L.)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r purpurea(L.)Voigt的干燥成熟種子。秋末果實成熟、果皮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蒸法(《雷公》)。唐代有熬(《外臺》),炒熟、石灰炒(《理傷》)等法。宋代炮制方法較多,有生姜汁酒制《圣惠方》),麩炒(《博濟》),童便制(《證類》),鹽炒、米炒、蒸制、吳茱萸制(《總錄》)、爁制(《局方》)等炮制方法,并對炒制提出了微炒、炒熟、炒香、炒黃等不同要求。元代用鹽炒(《寶鑒》)。明代除清炒和鹽炒外,還有醋煮、水煮(《普濟方》),酒蒸(《入門》),牙皂汁制(《保元》)等炮制方法。清代沿用了炒法和酒蒸,并將鹽制改為鹽水炒(《握靈》)。
【現代炮制方法】
1、牽牛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炒牽牛子:取牽牛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裂聲,鼓起,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牽牛子呈三棱形,似橘瓣狀,長4~8毫米,寬3~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種皮堅韌,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棱線下端有一點狀種臍,微凹;質硬,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折疊的子葉,微顯油性;無臭,味辛、苦,有麻舌感。炒牽牛子色澤加深,稍鼓起或有裂隙,微具香氣。
【質量標準】牽牛子、牽牛子飲片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5.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炒牽牛子水分不得過8.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2.0%。
【炮制目的】牽牛子味苦,性寒;有毒。歸肺經、腎經、大腸經。具有瀉下去積,逐水退腫,消痰滌飲,殺蟲的功能。
生品藥力較猛,瀉下力強,長于逐水消腫,殺蟲攻積。用于水腫脹滿,二便閉澀,蟲積腹痛。炒后可降低毒性,藥性緩和,免傷正氣,消積之中略寓健脾作用,以滌痰飲,消積滯見長。
用于痰飲喘咳,飲食積滯。亦用于水腫脹滿或蟲積而體質較差者。
【應用選擇】
1、生用
(1)水腫脹滿:本品與茴香(炒)為末,姜湯送服,能瀉水消腫,用于水飲內停,水腫脹滿,便秘,脈實正氣未傷者,如禹功散(《儒門》)。若腹部脹滿,形氣俱實,二便秘澀者,常與甘遂、大戟、芫花、大黃等配伍,有瀉水逐飲的作用,如舟車丸(《景岳》)。
(2)腸道寄生蟲:可與檳榔、苦楝根皮、大黃等同用,治蟲積內阻,腹痛拒按,大便秘結,脈沉實,有攻積殺蟲之效,用于絳蟲、蛔蟲、蟯蟲、鉤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如萬應丸(《醫學正傳》)。
2、制用
(1)痰飲喘咳:常與葶藶子、杏仁、厚樸等同用,能祛痰逐飲,通利氣機,用于痰壅氣滯,咳逆喘急,胸脅脹滿,大便不利等。
(2)積滯便秘:常與木香、檳榔、青皮(醋炙)、莪術(醋炙)、大黃等配伍,用于胸腹積滯,痞滿結痛不通等,能散郁破結,消積導滯,如木香檳榔丸(《中藥成藥制劑手冊》)。若用本品與黨參、檳榔、大黃等配伍,能消積化滯,治小兒食積,腹脹便秘等,如一捻金(《濟南市中藥成方選集》)。
【現代研究】以水浸出物、脂肪油、瀉下實驗及毒性實驗對牽牛子樣品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牽牛子炒品水浸出物含量較高,脂肪油含量降低,瀉下作用較強,毒性較小。藥理實驗顯示炮制后牽牛子的瀉下作用明顯減弱,毒性降低。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還有炒焦、砂燙、蜜制等。
2、文獻摘錄“碾取頭末,去皮麩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皮能滯,勿得誤用”(《通玄》)。“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握靈》)。
【總結】牽牛子最早的炮制方法是酒拌蒸去皮用,且蒸制時間較長,是為熟用,而且歷代都有酒制的記載。用輔料制的方法,經歷代演變和發展,雖然種類較多,但近代已基本不用。炒法始于唐代,此法延續至今,并成為主要的炮制方法。
由于牽牛子是峻下逐水藥,生用雖然作用甚速,但容易傷正,只有正氣未傷者相宜。凡體質較差者,均宜炒用,古方用于腫滿和蟲積都有炒用的范例。尤其是小兒,用于殺蟲亦多炒用,因小兒正氣未充,脾胃薄弱,炒后略有健脾之力;治小兒疳疾凡見苔白膩者,在補脾健胃藥中加入較小劑量的炒牽牛子,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