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冬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漢代有火炮(《金匱》)法。宋代有燒存性、甘草水煮(《圣惠方》)、炒令黑(《證類》)、鹽炒(《總錄》)、爁制、巴豆制(《局方》)、黃泥裹煨、地黃汁炒(《婦人》)、灶心土炒(《朱氏》)等多種炮制方法。明代增加了硇砂炒(《奇效》)、童便炒黑(《入門》)、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極黑、亦有生用者(《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姜炭(《大成》)、炮姜炭(《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等炮制方法。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干姜: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篩去碎屑。
2、炮姜:先將凈砂置炒制容器內(nèi),角武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態(tài),再加入于姜片或塊,不斷翻動,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篩去砂,晾涼。
3、姜炭:取干姜片或塊,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篩去碎屑。
【飲片性狀】干姜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周邊灰黃色或灰棕色。切面黃白色,有明顯的筋脈小點,顯粉性。有特異香氣,味辛辣。炮姜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表面鼓起,棕褐色,內(nèi)部棕黃色,質(zhì)地疏松,氣香,味辛辣。姜炭為不規(guī)則的厚片或塊,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棕褐色,體輕,質(zhì)松脆。味微苦、微辣。
【質(zhì)量標準】干姜總灰分不得過5.5%。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8%(毫升/克)。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干姜飲片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5%。炮姜總灰分不得過7.0%。炮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
【炮制目的】干姜味辛性熱。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腎經(jīng)、心經(jīng)、肺經(jīng)。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寒飲咳喘,風寒濕痹,陽虛吐、衄、下血等證。
干姜性熱而偏燥,以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化痰為主,能守能走,故對中焦寒邪偏勝而兼濕者以及寒飲伏肺的喘咳尤為適宜;又因力速而作用較強,故用于回陽復脈,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咳喘等證。炮姜苦、辛,溫,其辛燥之性不及干姜,溫里之力也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緩和而持久,故長于溫中止痛,止瀉,溫經(jīng)止血。用于中焦虛寒的腹痛、腹瀉和虛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證。姜炭苦、澀,溫,歸脾、肝經(jīng),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功專止血溫經(jīng);味苦澀,故固澀止血作用強于炮姜,而溫經(jīng)作用不及炮姜。臨床多用于各種虛寒性出血,且出血較急,出血量較多者。
【應用選擇】
1、生用(干姜)
(1)脾胃虛寒:常與人參、白術、炙甘草同用,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作用,用治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四肢不溫,如理中丸(《傷寒論》)。若與半夏同用,具有溫胃止嘔的作用,用治胃中有寒,干嘔吐逆,吐涎沫,如半夏干姜散(《金匱》)。
(2)亡陽虛脫:常與炙甘草、生附子同用,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用治陽氣欲脫,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如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3)妊娠嘔吐不止:常與人參、半夏同用,用治婦女妊娠嘔吐不止,如干姜人參半夏丸(《金匱》)。
(4)痰飲咳喘:常與麻黃、芍藥、細辛等同用,具有溫肺止咳的作用,用治外感風寒,痰飲內(nèi)停,惡寒發(fā)熱,咳嗽痰白而稀,喘咳痰多,如小青龍湯(《傷寒論》),現(xiàn)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nèi)有停飲者;若與茯苓、五味子、細辛等同用,具有溫肺化飲的作用,用于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滿喘逆,如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
(5)吐血不止:單用干姜研末、童子小便調(diào)服,如(《千金》)。
(6)寒疝腹痛:常與蜀椒(炒去汗)、人參同用,具有祛寒止痛的作用,治心胸寒痛,嘔不能食,寒疝腹痛,如大建中湯(《金匱》)。
2、制用
(1)炮姜
①脾胃虛寒:單用于姜(炮)研末,飲服,治中寒水瀉,如(《千金方》);若與附子(炮)、人參、白術、炙甘草同用,治脾胃虛寒,嘔吐瀉利,脘腹絞痛,心下逆滿,手足厥寒,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霍亂轉(zhuǎn)筋,如附子理中丸(《局方》);若與高良姜同用,用治一切冷食所傷,心脾疼痛,如二姜丸(《局方》);若與半夏、枯礬同用,用治風痰脾胃冷氣,吐逆不止,飲食不下,如半夏丸(《圣惠方》);若與半夏、人參同用,用治妊娠惡阻、胸中冷、腹痛、不能飲食、輒吐青黃汁,如半夏丸(《圣惠方》);若與炒白術、炙甘草、丁香、人參同用,用于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或噦,如理中加丁香湯(《丹溪》);若與炮附子、紅豆、硫黃同用,用治冷瀉久作,滑腸不禁,不思飲食,如玉粉散(《寶鑒》)。
②痰飲:常與厚樸(姜制)、半夏、附子等同用,具有溫脾胃,消痰飲的作用,用治痰飲,如術附丸(《魏氏家藏方》)。
③心腹絞痛;常與附子(炮)、肉豆蔻、茴香等同用,用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如附子茴香湯(《仁齋直指附遺》)。
④吐血:常與艾葉、阿膠、柏葉同用,用治吐血、內(nèi)崩,上氣,面如土色,如艾葉散(《圣惠方》)。
⑤崩漏:常與附子(炮)、桂心、當歸等同用,用治陰毒傷寒,唇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婦人血室痼冷沉寒,赤白崩漏,臍腹療痛,如附子散(《類證》);若與艾葉、川芎、阿膠等同用,用治產(chǎn)后惡露不絕,腹中療痛,氣息乏力,如艾葉丸(《圣惠方》)。
⑥便血:常與當歸、艾葉、炮附子等同用,用治婦人肚腹脹滿,臍下絞痛,大便下血不止,如艾葉丸(《圣惠方》)。
(2)制炭
①血痢:單用姜炭,米飲調(diào)服,用治血痢不止,如(《姚氏集驗方》);若單用于姜燒黑存性,米飲送下,用于脾胃有寒,下痢赤白,如黑姜散(《仙拈集》)。
②血崩:常與棕櫚(燒黑灰)、烏梅同用,用治沖任虛寒,崩漏下血,淋漓不斷,血色淡而無血塊者,如如圣散(《總錄》);若與棕櫚、烏梅肉、炮姜(燒存性)同用,用治婦人血崩,如如圣散(《丹溪》)。
③產(chǎn)后腹痛:常與當歸、川芎、桃仁、炙甘草同用,用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血塊內(nèi)結(jié),小腹冷痛,如生化湯(《傅青主》)。
④吐血:常與當歸、阿膠、蒲黃、川芎、柏葉同用,用治吐血,下血,如斷紅飲(《觀聚方要補》)。
⑤瘧疾:單用干姜炒黑為末,臨發(fā)時以溫酒服,用治脾寒瘧疾(《外臺》)。
【現(xiàn)代研究】干姜含精油約2%(V/W),油中主成分為姜酮,β-沒藥烯,β-姜黃烯,β-倍半水芹烯,姜醇,姜烯,姜油酮,以及d-莰烯,桉腦,枸櫞醛,龍腦,六氫姜黃素等。干姜根莖中的辛辣成分為姜辣醇類,主要為6-姜辣醇,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尚有姜辣二醇類,甲基姜辣二醇,姜辣二醇二乙酸酯類,甲基姜辣二醇二乙酸酯等。曾經(jīng)報道的姜辣酮、姜酚系分解產(chǎn)物。干姜中尚含有天冬酰胺,L-派可酯及多種氨基酸。
干姜中多種成分能誘發(fā)實驗動物自發(fā)運動抑制,加強鎮(zhèn)靜催眠作用,對抗中樞興奮藥的作用,并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干姜提取物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干姜能增強心房自主活動,對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有明顯預防作用,明顯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干姜的醚提取物具有抗缺氧作用。
采用正交試驗法對干姜制備炮姜的工藝進行優(yōu)選試驗。選擇微波火力和加熱時間、飲片粒度3個因素,每個因素各取3個水平,按正交表安排試驗,以外觀質(zhì)量和揮發(fā)油含量為考察指標。結(jié)果得出采用微波火力100%、時間3分鐘、大粒為最佳工藝條件。認為微波加熱制備炮姜的工藝是可行的。
干姜的不同炮制品中精油含量的測定:按《中國藥典》的方法和要求,制備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等四種飲片規(guī)格,提取精油并測定其含量,其精油得率為,生姜:0.50%,干姜:0.89%,炮姜:0.83%、姜炭:0.38%。干姜不同炮制品中精油和醚提取物的薄層層析與薄層掃描比較,按《中國藥典》法制備上述炮制飲片,并提取精油,醚提取物的制備:取一定量的各炮制品,粉碎成粗末,準確稱量,以5倍量之乙醚,冷浸提取48小時,濾過,殘渣再提取1次,合并乙醚提取液,回收乙醚,并調(diào)整其濃度為每毫升浸出液含15克藥物。按常規(guī)進行薄層層析與掃描,結(jié)果認為,生姜與干姜的TLC圖譜大致相同,而炮姜與姜炭亦無明顯差異,但前后兩組之間則差異顯著,干姜經(jīng)加熱制成炮姜與姜炭后,薄層檢測中,部分斑點消失,亦有新的斑點出現(xiàn),說明所含化學成分有明顯變化,且相同R1值斑點的相對含量也有明顯差異。
采用HPLC內(nèi)標法,以萘為內(nèi)標物,6-姜酚作為對照品,流動相為甲醇-0.1%三氟乙酸水溶液,紫外檢測波長為218nm,測定干姜和炮姜中姜酚的含量,結(jié)果6批不同的干姜和炮姜中、姜酚含量有著較大的差異,而且炮姜中6-姜酚的平均含量為0.265%,高于干姜中姜酚的平均含量0.171%。
藥理實驗證明,生姜與干姜均無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的作用,而炮姜、姜炭的醚提取物、水煎液和混懸液均有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的作用,姜炭的凝血作用有隨劑量增加而凝血作用增強,時問縮短的趨勢,這與中醫(yī)臨床應用炮姜、姜炭于溫經(jīng)止血的經(jīng)驗相吻合。而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研究證明,炮姜具有明顯抑制大鼠胃潰瘍的作用,能使?jié)兠婵s小,減少瘡面出血,加速潰瘍愈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炒、煨等法。
2、文獻摘錄“燒灰取其不走。”(《丹溪》)“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入門》)“炒黑能止血并治虛熱。”(《說約》)“干姜生辛炮苦陽也。生則逐寒邪而發(fā)表,炮則除胃冷而守中。”(《綱目》)“若治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大法》)“生者能散寒發(fā)汗,熟者能溫中調(diào)脾。……凡脾寒嘔吐宜兼溫散者,當以生姜煨熟用之,若下元虛冷而為腹疼瀉痢,專宜溫補者,當以干姜炒黃用之;若產(chǎn)后虛熱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有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澀之性已耳,若陰盛隔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本草正》)
【總結(jié)】干姜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火炮、制炭、鹽制、爁制、煨制、酒制、土制,童便制等。現(xiàn)代歸納為干姜、炮姜、姜炭三種規(guī)格。
干姜的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精油),以姜酮及烯醇為主;而干姜的辛辣成分為姜辣醇類。炮制中高溫加熱處理制成炮姜和姜炭后,其揮發(fā)油的組分和含量均有所改變,產(chǎn)生了新的分解產(chǎn)物如姜辣酮、姜酚等。炮姜的抗?jié)冏饔眉敖康闹寡饔镁@著增強。這與中醫(yī)臨床用炮姜、姜炭作為溫中止痛、溫經(jīng)止血藥物而不用生姜、干姜的經(jīng)驗相一致。為此,《中國藥典》1995年版起,已將“炮姜”從干姜中分列作為單獨一味藥而收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