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蓽澄茄為樟科植物山雞椒Litsea cubeba(Lour.) Pers.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用酒制(《雷公》)。宋代有炒法(《博濟》)。明代仍用炒法(《普濟方》)。清代則用酒浸炒(《玉楸》)。
【現代炮制方法】蓽澄茄: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果梗,洗凈,曬干。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蓽澄茄呈類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網狀皺紋。基部有宿萼及果梗脫落的殘痕。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質量標準】蓽澄茄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5.0%,浸出物以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28.0%。
【炮制目的】蓽澄茄味辛,性溫。歸脾經、胃經、腎經、膀胱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能。
現今全國各地均生用。古代雖然少數醫藥著作有酒制和炒制的記載,但在方劑中仍多生用。酒制的目的是增強溫散寒邪的作用,炒制是為了緩和辛散之性,故生用與制用基本功用一致,僅僅作用的強弱略有差異。常用于胃寒嘔逆,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小便渾濁。
【臨床應用】
1、脘腹冷痛常與干姜、肉桂、高良姜、吳茱萸等同用,治脘腹冷痛,喜熱喜按,肢體不溫,舌淡苔白;若兼腹瀉,可加煨肉豆蔻、烏梅炭。亦可與良姜、神曲(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阿魏(醋、面裹煨熟)同用,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心腹療痛,有溫中除痞,下氣止痛作用,如蓽澄茄丸(《宣明論方》)。
2、胃寒嘔逆病輕者可單用,如《永類鈐方》以本品為丸,治反胃吐食;《圖經本草》以本品與高良姜為末,入醋少許內服,治呃逆寒證。寒邪較盛者,可與干姜、吳茱萸、丁香、砂仁、炒白術等用,治嘔吐清水,呃逆不止,舌淡苔白滑,有溫中下氣,降逆止嘔作用。
3、寒疝疼痛用于寒疝,亦借其散寒行氣之力。如《丹溪心法》四神丸,治冷疝脹痛不已,與吳茱萸、香附、青木香同用,能散寒』E痛,理氣除脹。寒重痛甚者,可再加細辛、附子。
若用于寒證小便不利,或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在相應方中加入本品可提高療效。
【總結】蓽澄茄古代文獻僅見酒制和炒制兩種主要炮制方法,在方劑中基本上都是生用。現今臨床上亦用生品。因本品雖辛溫而無毒,散寒止痛作用較強但不猛烈,生用可全其藥性,不論寒實證或虛寒證,只要作適當配伍和調整用量均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