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干蟾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a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 fo melanosticlus Schneider.的干燥全體,均系野生。夏、秋二季捕捉,捕得后,先刮取蟾酥,再將蟾蜍用開水燙死,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晉代有燒炭(《肘后》)。宋代有燒灰、酒、黃精制,炙制,絞汁(《證類》);酥制(《總微》);煅炭,酒、蜜制,胡黃連制(《圣惠方》);酒、醋制(《病源方》)。元代有炙焦(《寶鑒》)。明代有巴豆制、姜制(《普濟方》),醋制(《奇效》),煨制(《蒙筌》),乳制(《禁方》),杵膏(《景岳》)。清代有炒炭(《金鑒》)等法。此時,其炮制方法達十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干蟾: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頭爪,切成小塊。
2、制干蟾:取砂子置鍋內,用武火加熱后,加入凈干蟾塊,拌炒至微焦黃色發泡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飲片性狀】干蟾呈不規則塊狀或片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內面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制干蟾表面焦黃色,內面淡黃色,有泡狀突起,可見麻點花紋,質輕而脆。
【炮制目的】干蟾味辛,性涼;有毒。歸肝經、脾經、肺經。具有破結行水,解毒殺蟲,止痛的,功能。
生干蟾多外用,用于瘡腫,癰疽,瘰疬等疾。砂炒后質地變疏松,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同時還可矯臭矯味,便于服用,用于小兒疳積,陰疽瘰疬,水腫、惡瘡。
【應用選擇】
1、生用
(1)瘡癰瘰疬:常與硫黃、乳香、木香、肉桂(去粗皮)、露蜂房(燒灰)等同用,搗羅為末,清油調藥,熬令成膏,貼患處,可治瘡腫、癰疽、瘰疬等疾,如蟾蜍膏(《圣濟總錄》)。
(2)消食化積:常與陳皮、甘草、蓬術、厚樸、枳實、連翹等同用,增強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五疳五痢、瀉蛔蟲、臟腑虛弱,肚腹膨脹等癥,如干蟾丸(《說約》)。
2、制用
(1)小兒乳疳:常與木香、肉豆蔻、雄黃、丁香、熊膽、胡黃連、朱砂、青黛、麝香、赤石脂等同用,具有消疳的作用。用于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等癥,如干蟾丸(《圣惠方》)。
(2)口齒疳瘡:常與龍柏花、地骨皮、沒藥、麝香同用。用于牙齒走馬疳,如干蟾散(《圣惠方》)。干蟾(炙)、膽礬等分,研末,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水漱去,可治舌口生瘡,如蟾礬散(《圣惠方》)。
【現代研究】干蟾含蟾毒靈、華蟾蜍毒素、華蟾蜍它靈、華蟾蜍精、華蟾蜍它里定、19-氧化蟾蜍精、蟾蜍它靈、日蟾蜍它靈、蟾蜍香胺、蟾蜍色蠟、膽甾醇、精氨酸、辛二酸、腎上腺素及蟾蜍堿和蟾蜍甲堿等成分。
藥理作用表明,蟾蜍靈、華蟾蜍精、脂蟾蜍配基等均有顯著的呼吸興奮和升壓等中樞興奮作用。蟾蜍色胺靜脈注射能明顯升高血壓。蟾蜍靈的局麻作用較可卡因大30~60倍。蟾蜍皮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及兔B、P瘤都有較滿意的抑制效果;用美藍試管法及呼吸法,對白血病細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2%蟾蜍油溶液280毫克/千克,腹腔給藥,對60CO輻射所致的急性放射病有明顯防治作用,并能提高免疫功能。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燎制、炒制等。
2、文獻摘錄“雌蟾三枚,仍以端午日午時取之,用繩子系雙腳稍寬,得所勿令損傷,以胡黃連一寸許,當以線系一半,令人蟾口中,須系令倒懸之,以生銅器盛取蟾涎,至黃昏解放勿傷,只取其涎。蟾肚下有斑點者是雄不堪用,白凈者是雌蟾也。”(《圣惠方》)“今人皆于端午日捕取,風干,黃泥故(固)濟,煅存性用之……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瘡即此也,亦有酒浸取肉眷,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如圣丸,用干者酒煮成膏丸藥。”(《修事》)
【總結】干蟾從宋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砂炒法。歷代炮制方法較多,有黃精制、酒制、醋制、巴豆制、姜制、乳制、煨制、炒炭等法。現代干蟾的各種加輔料炙法均已很少用或不用,但對其中某些方法及炮制前后的作用仍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