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白前為蘿蘑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干燥根莖及根。中醫認為,白前味辛、苦,性微溫,主歸肺經,具有宣肺降氣、祛痰止咳的功效。本品善于降氣,氣降則痰涎自消、咳喘自止,為肺家咳喘要藥。不論寒熱,皆可配伍應用。多用于痰濕壅肺、咳嗽痰多、胸滿喘息之癥。臨床上當用于風寒咳嗽,可與炙麻黃、杏仁等同用。
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白前,搗為末,溫酒調二錢匕,服。(《梅師集驗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兩,桑白皮、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頓服。若重者,十數劑。忌豬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虛熱痛:白前和重陽木根各五錢。水煎服。
④治瘧母(脾腫大):白前五錢。水煎服。
⑤治小兒疳積:白前、重陽木或兗州卷柏全草各三錢。水燉服。
⑥治跌打脅痛:白前五錢,香附三錢,青皮一錢。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1.《本草衍義》: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
2.《綱目》:白前,長于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張仲景治嗽而脈沉者,澤漆湯中亦用之。
3.《本草經疏》:白前,肺家之要藥。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于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溫,走散下氣,性無補益。深師方中所主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當是有停飲、水濕、濕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輕施。
4.《本經逢原》:白前,較白薇稍溫,較細辛稍平。專搜肺竅中風水,非若白薇之咸寒,專泄肺、胃之燥熱,亦不似細辛之辛竄,能治腎、肝之沉寒也。
5.《本草正義》:白前,專主肺家,為治咳嗽降氣之要藥。《別錄》謂其微溫,以其主治寒嗽,則能疏散寒邪,其性質必含溫養之氣也。然白前治嗽,亦不專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氣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則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蘇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則在于平逆順氣,使膈下之濁氣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氣得順其清肅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靜肅為用,必不可遽謂其溫。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氣逆升之癥,無不應手,自當以蘇恭微寒之說為長。且寒邪寒飲之咳,辛溫開肺,別有專司,固非白前之長技,特微寒順氣,非如沙參、知母之寒涼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葉之清降遏抑,故為定咳止嗽之主藥,而絕無流弊。雖不見于《本經》,而《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甚至稱其治呼吸欲絕,可見其清肅肺家,功效卓絕。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而《日華子本草》且稱其治奔豚腎氣,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墜直降,腎氣之治,失其旨矣。
6.《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7.《唐本草》: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
8.《本草備要》:瀉肺。
9.《福建中草藥》: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10.白前具有一定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治療胃脹、腹脹、胃脘疼痛、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等疾病。
11.白前還可以瀉肺降氣,主冶肺氣壅實之咳嗽痰多,氣逆喘促。
11.白前還具有一定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療跌打損傷、腰肌勞損、軟組織損傷的外傷疾病。
12.白前可以下痰止嗽,用于肺氣壅實、咳嗽痰多、胸滿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