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生熟功用不同,主治病證各異。中醫智慧,古法炮制,就可以完成首烏生熟的轉換。從氣寒解毒通便的生首烏,轉變成氣溫烏須發、治療禿頂及頭發早白有良效的九制首烏,這些都得益于歷代中醫藥人對醫道的踐行與傳承。
生用通便,制熟補益。在大型紀錄片《本草中國》“雙面”專集中介紹的,正是聰明的中醫藥人對于何首烏“生熟異治”的應用。
生首烏氣寒善解毒
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常生于山谷灌叢、山坡林下、溝邊石隙間。
首烏的塊根肥厚,呈長橢圓形,黑褐色。除去雜質之后,大小分開、洗凈、稍浸、潤透、切薄片或塊、干燥、入藥用。
生首烏含有大黃酚和大黃素,有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瘰瘍瘡癰、風疹瘙癢和腸燥便秘。
《本經逢原》說首烏,生則性兼發散,寒熱瘧及癰疽背瘡皆用之。另有記載,生何首烏治療百日咳、降低血清膽固醇皆有效。
九制首烏氣溫烏須發
許多中藥都有它的兩面性,經過古法炮制,氣味功效就可以完成轉換。
《本草綱目》盛贊首烏: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李時珍對首烏補益功用的首肯,是基于古法的“修治”:去粗皮,米泔浸一夜,切片。用黑豆三斗,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過。砂鍋內鋪豆一層、首烏一層,重重鋪盡,蒸之。豆熟,取出去豆,將何首烏曬干,再以豆蒸。如此九蒸九曬,乃用。
醫家說的修治,即藥物炮制,其法出自《積善堂經驗方》對首烏的加工處理。該書中載錄七寶美髯丹一方,何首烏用為主藥,即用此法反復九次蒸曬,從而造就了何首烏功能上的飛躍,用來“烏須發,壯筋骨,固精氣,續嗣延年”。
在明代醫家彭用光的《體仁匯編》中記載的烏須固本膏里,首烏仍然是主藥,但黑大豆的用量達到了3500克,還加入了黃精、生地黃、熟地黃、人參、白術、黑芝麻等,與何首烏一起熬制。這一料膏方的妙處正在于炮制何首烏的黑豆。為什么這么說?你別看這么多黑豆,其中的三分之二是拿來與何首烏一并用滾開水浸泡一宿,之后便丟棄了。另外三分之一的黑豆則用于和黃精一起燉煮,之后同樣將豆丟棄。這樣炮制過的首烏和黃精再與余藥一起熬膏。經過這般處理,黑大豆的補腎益精、何首烏的滋腎養血、黃精的益氣添精作用發揮到極致,成為補精固本、烏須養顏的傳世良方。
在《本草中國》電視片中,全真教華山派二十四代傳人、出身中醫世家的王泰科,也是將野生首烏進行九蒸九曬,這樣一絲不茍的古法炮制是對醫道的踐行與傳承。
制首烏療禿頂、頭發早白有良效
正是王泰科們中藥人的不懈努力,今人仍可享用古法炮制的九制首烏。也正是因為“九制”,使首烏的副作用消除,而有滋益之大助。
那次我在胡慶余堂坐診,為一患者開出九制首烏。只聽他說:“我天天爬山鍛煉,經常挖到何首烏。”我說:“不是你挖來就可以入藥的,所謂炮制也不僅僅是曬曬那么簡單,想要獲得好的補益效果,就要反復的蒸和曬!”
炮制后的首烏會發生化學成分的變化,這也就導致了它藥理作用的變化,特別是經過九次蒸曬之后,首烏中的大黃酚、大黃素大減,瀉下作用減弱,而糖的含量增加了,味變甜、性變溫、補益作用增強,成為補益肝腎的良藥,尤其善于治療頭發早白。
一般來說,何首烏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用藥是不會出現毒副反應的。國家有關部門規定,保健食品中生何首烏每日用量不得超過1.5克,制首烏每日用量不得超過3.0克。如果用量過重,服用時間過長,特別是用到保健品中長期服用,則有可能出現肝損害。因此,對于有肝病史或者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不主張服用首烏;其他人如在服用過程中出現黃疸、尿色變深、惡心、嘔吐、乏力、食欲減退,也應暫停服用。
而經過炮制的首烏,能夠大大降低其毒性,加入復方中日常服用也不會出現任何不良反應。這完全得益于九蒸九曬的古法泡制。
在我治療過的禿頂病人當中,使用九制首烏的病人見效就十分明顯。37歲的高老師,從事教師行業,工作辛苦、家庭壓力重,出現了斑禿,洗頭時也常常掉發,并伴有面色暗滯、咽喉不適、大便干澀等癥狀,我先用疏風祛濕的中藥為他調治了兩個月,再改用補益肝腎的方法,自始至終為其配用九制何首烏,三個月后,禿發處新發長出。
那天,高老師帶著幾位同事一起來找我開中藥,感慨道:這首烏真的蠻有效的,沒想到頭發還能長出來。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禿頂問題大都是因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造成的。這位老師經常熬夜多,而且飲食辛辣,自然就容易傷陰,陰虛則火旺,導致肝腎虧虛。九制首烏養陰益肝,填精補腎,使臟腑經脈得到補充和滋養,從而使面色紅潤,脫發生出,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諸癥也就隨之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