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Radix Stephaniae Cepharantha
【來源】:【植物形態】:多年生落葉藤本。塊根肥厚,橢圓形或呈不規則塊狀,長3~10厘米,直徑2~9厘米。老莖基部稍木質化,有細溝紋,略帶紫色;葉互生;葉柄盾狀著生;葉片圓三角形,或扁圓形,長5~9厘米,寬與長近相等或大于長度;先端鈍圓,常具小突尖,基部微凹或平截,全緣或微呈波狀,上面綠色,下面粉白色,兩面無毛,掌狀脈5~9條,紙質。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株為復頭狀聚傘花序,腋生,總花序梗長1~2厘米,花序梗頂端有盤狀花托,約有20朵花;雄花:萼片6(~8),排成2輪;花瓣3,淡綠色,內面有2個大腺體;雄蕊6,花絲合生成柱狀,花藥環生呈圓盤狀;雌株為單頭狀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較短,頂端有盤狀花托;雌花;花被左右對稱;花萼1(~2),生于花的一側;花瓣2(~3);子房球形。核果紫紅色,球形,果梗短,肉質,內果皮直徑4~5毫米,背部有4行小橫肋狀雕紋。花期6~7月,果期8~9月。
【藥材性狀】:塊根呈不規則團塊或短圓柱形,直徑2~9厘米,其下常有幾個略短圓柱形的根相連,稍彎曲,有縊縮的橫溝,根的遠端有時纖細,其后膨大成橢圓形,并常數個相連成念珠狀;根的頂端有根莖殘基。市售品多為橫切或縱切的不規則塊片,直徑2~7厘米,厚0.2~1.5厘米,表面棕色或暗褐色,有皺紋及須根痕,切面粉性足,類白色或灰白色,可見筋脈紋(維管束),呈點狀或條紋狀排列。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粉性。氣微,味苦。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9~1 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主治咽喉腫痛、熱毒癰腫、風濕痹痛、腹痛、瀉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化學成分】:本品含左旋異紫堇定、異粉防己堿、輪環藤寧堿、頭花千金藤堿、小檗胺等成分。
【配伍藥方】:①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白藥子1000克,甘草500克,研末,每日三日,每次3克,用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扭挫傷:白藥子30克,連錢草30克,三七草15克,搗爛敷傷處:㈡湖南藥物志》) ③治肝硬化腹水:白藥子(用老糠炒制)9克,車前15克,過路黃、白花蛇舌草、瓜子金、丹參各30克。水煎服。(《江西草藥》) ④治風濕性關節炎:白藥子30克,蜈蚣蘭、活血丹各15克。黃酒500克,浸3天,每日服2次,每次1調羹,飯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乳汁少:白藥子為末,每服3克,煎豬蹄湯調下。
【藥理研究】:有解蛇毒、抗結核、抗麻風、抗變態反應、促進骨髓組織增生等作用。
【藥材性狀】:塊根呈不規則團塊或短圓柱形,直徑2~9厘米,其下常有幾個略短圓柱形的根相連,稍彎曲,有縊縮的橫溝,根的遠端有時纖細,其后膨大成橢圓形,并常數個相連成念珠狀;根的頂端有根莖殘基。市售品多為橫切或縱切的不規則塊片,直徑2~7厘米,厚0.2~1.5厘米,表面棕色或暗褐色,有皺紋及須根痕,切面粉性足,類白色或灰白色,可見筋脈紋(維管束),呈點狀或條紋狀排列。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粉性。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性涼,味苦、辛,有小毒。歸肺經、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