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用于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于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于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癥。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于陰虛消渴,癥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于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于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后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干,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余。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①《別錄》:多服令人泄。
②《醫學入門》: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癥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③《本草經疏》: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并禁用。
④《本經逢原》:外感表證未除、瀉痢燥渴忌之。脾胃虛熱人誤服,令人作瀉減食,故虛損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