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秦艽為常用中藥材。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是祛風除濕,和血舒筋要藥。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mtianam.acrophy Ua Plla.,麻花秦艽Gemtiana .stramineamaxim.,粗莖秦艽Gemtianacrassz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mtiana dahurica Fisch.的根。多為野生,亦有家種。秦艽主要分布于甘肅武川、渭源以及青海,陜西,河北等處;粗莖秦艽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麻花秦艽分布于甘肅,四川,青海等地;小秦艽分布于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陜西等處。
【生長環(huán)境】秦艽多生長于亞高山或高山草甸、山地草場、山地林草場以及亞高山灌木叢草場、亞高山或高山灌木叢或林緣的陽坡。土壤以草甸土、荒漠土及沙質壤土為多見。秦艽喜潮濕和冷涼氣候,耐寒、忌強光,怕積水。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的沙質壤土,于秋季進行翻耕,深耕30厘米左右,揀去石塊或樹根。結合耕翻施足堆肥2000~2500千克/667平方米,然后耙細,做畦或打垅,待播。
2、種植方法:秦艽一般用種子繁殖。選好成熟飽滿的種子,于早春在整好的地開溝,溝距24厘米,溝深1~2厘米;條播或穴播,將種子均勻地撒人溝內,然后覆土,略鎮(zhèn)壓。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覆蓋一層草,進行保墑遮陰,以促進種子萌發(fā),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fā)芽大約需30天。
【栽培管理】
1、間苗:播種后1個月左右出苗,當苗高6~10厘米時,按株距12~15厘米進行勻苗定苗。間苗后要適當澆水與追肥。
2、中耕除草:一般于5月中、下旬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此時幼苗易受傷,必須操作細致。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1次除草。
3、追肥:結合每次中耕、除草進行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入糞尿1500~2000千克,或腐熟油餅50~100千克,加水500千克。以后視苗株長勢情況,進行再追肥。
4、病蟲害防治:目前,秦艽在生產(chǎn)栽培中,主要有葉斑病危害。一般多在6月或7月發(fā)生,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發(fā)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10天噴1次,或用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天1次,噴灑1~2次。
【收獲與加工】秦艽生長緩慢,一般須5年以上于秋季采挖,把挖出的根除去莖葉、根須及泥土,然后用清水洗凈,使根呈乳白色,再放于專用場地或架子上晾曬,待根變軟時,堆放3~7天,至顏色呈灰黃色或黃色,再攤開曬干即可。小秦艽采挖后先趁鮮搓去黑皮,然后曬干即行。
【藥材形狀】
1、秦艽:根略呈錐形或圓柱形,長10~23厘米,直徑1.5~4厘米。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根頭部由數(shù)個根莖合生,故較膨大,殘存的莖基上有時可見纖維狀的殘葉維管束,具縱向的扭曲溝紋;主根粗大,少分枝,故稱“雞腿秦艽”或“蘿卜艽”。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棕色,木部土黃色。氣特殊,味苦微澀。
2、粗莖秦艽:形似蘿卜艽。不同點:為獨根,稍粗大,根頭部有小段干枯的莖葉殘基,外皮較松泡,具稍粗的粗溝紋。
3、麻花秦艽:根略呈倒圓錐形,為多數(shù)小根相互纏繞交錯而成,形似發(fā)辮或麻花狀,故稱“麻花艽”。長15~30厘米,根頭部直徑可達7厘米以上。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數(shù)旋轉扭曲羅紋,獨根常具網(wǎng)狀裂隙。體于枯疏松,多空隙,質松脆,易折斷,味苦微澀。
4、小秦艽:根呈細長圓柱形,長8~20厘米,直徑3~6毫米。根頭部一個或數(shù)個合生,殘存的莖基偶有纖維狀葉維管束,栓皮多已剝落。表面黃棕色,具縱溝紋,有時呈扭曲狀,中部以下常有分枝。質輕而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