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草拾遺》:“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絞汁服。”
②《綱目》:“涂蝎蠆傷。”
③《福建民間草藥》:“散瘀活血,消癰解毒。”
④《江蘇植藥志》:“搗汁敷,止血。”
⑤《中國藥植圖鑒》:“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賁門痙攣及食道擴張等癥。有解毒,止瀉,解熱功效。近用治盲腸炎。”
⑥《泉州本草》:“消瘀,鎮痛,斂金瘡。治心腹結痛,產后瘀血,月經不通,金瘡出血,腸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閩東本草》:“治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⑧《中國植物志》“ 為我國民間常用草藥,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性味】味苦;性微寒。
①《本草拾遺》:“味苦,平,無毒。”
②《泉州本草》:“性溫,味苦,無毒。”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用于咽喉腫痛;泄瀉;痢疾;黃疸;腸癰;疔瘡腫毒;蛇早咬傷;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取汁涂;或煎水熏洗。
【用藥禁忌】《泉州本草》:孕婦忌服。
普通感冒(common cold)
由此可見,普通感冒只是上感的一個部分而已,二者并不相等。為病毒感染引起,俗稱“傷風”,又稱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較急,主要表現為鼻部癥狀,如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也可表現為咳嗽、咽干、咽癢或燒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與病毒誘發的炎癥介質導致的上呼吸道傳入神經高敏狀態有關。2-3天后鼻涕變稠,可伴咽痛、頭痛、流淚、味覺遲鈍、呼吸不暢、聲嘶等,有時由于咽鼓管炎致聽力減退。嚴重者有發熱、輕度畏寒和頭痛等。體檢可見鼻腔豁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可為輕度充血。一般經5-7天痊愈,伴并發癥者可致病程遷延。
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腸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臨床表現為咽癢和灼熱感,咽痛不明顯。咳嗽少見。急性喉炎多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臨床表現為明顯聲嘶、講話困難、可有發熱、咽痛或咳嗽,咳嗽時咽喉疼痛加重。體檢可見喉部充血、水腫,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觸痛,有時可聞及喉部的喘息聲。
急性皰疹性咽峽炎
多由柯薩奇病毒A引起,表現為明顯咽痛、發熱,病程約為一周。查體可見咽部充血,軟愕、愕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淺表潰瘍,周圍伴紅暈。多發于夏季,多見于兒童,偶見于成人。
急性咽結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引起。表現為發熱、咽痛、畏光、流淚、咽及結膜明顯充血。病程4-6天,多發于夏季,由游泳傳播,兒童多見。
急性咽扁桃體炎
病原體多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顯、伴發熱、畏寒,體溫可達39℃ 以上。查體可發現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色膿性分泌物。有時伴有領下淋巴結腫大、壓痛,而肺部查體無異常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