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鹿角為梅花鹿或馬鹿等已骨化的老角,當其角未成熟(幼角)時叫鹿茸。鹿角與鹿茸有類似之功效,但補益功效,鹿角明顯遜于鹿茸。中醫認為,鹿角味咸、性溫,無毒,入肝、腎經,有補腎、助陽功效,可作為鹿茸的代用品。
鹿角雖藥力較鹿茸薄弱,但鹿角兼有活血、散瘀、消腫作用,在外科及婦科方面應用較多,如可治瘡瘍、乳癰、夢交、妊娠腰痛、產后腰痛、妊娠下血不止、胎死腹中、墮胎血瘀不下、產后血暈、婦人白濁等。一般說來,鹿角熟用能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生用則偏重于散熱行血,化瘀消腫。如溫腎強骨,如用于腎陽不足引起的諸癥,常與地黃、山萸肉、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等配合應用。治療虛寒瘡瘍之癥,可配肉桂、白芥子等內服;癰瘡紅腫熱痛,可加蒲公英、全瓜蔞、夏枯草、金銀花等之類同用。
用法:內服外用均可。煎湯用量5~10克,研末每次服1~3克(多黃酒調服),也可加入丸、散服用。外用多磨汁涂,或研末撒或調敷患部。
禁忌:陰虛火旺,血分有熱者忌服。
炮制: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刨片)后曬干。鹿角粉:取鎊片砂炒研成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