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九月丁香_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_久久综合免费_色屁屁www影院入口免费观看

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找藥材
找藥材
中成藥
找資訊
找醫院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資訊 > 藥理分析
中藥禁忌 中藥養生 藥理分析 中藥種植 中藥偏方 中藥泡酒 中藥泡制 行業新聞 中藥鑒定 藥膳食療

常見解表藥對

時間:2021-09-17 15:35:54 作者:
風邪襲于表,則出現表證。解表藥對主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苔白脈浮等。表證可分表寒(風寒)與表熱(風熱)兩類,解表藥對亦可分辛溫解表(發散風寒)與辛涼解表(發散風熱)兩類。1.麻黃配桂枝麻黃辛溫,發汗散寒,主治風寒外侵,毛竅閉束的風寒表實證,配桂枝之辛溫,則發汗之力更宏,如麻黃湯之治太陽傷寒初起,葛

風邪襲于表,則出現表證。解表藥對主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苔白脈浮等。表證可分表寒(風寒)與表熱(風熱)兩類,解表藥對亦可分辛溫解表(發散風寒)與辛涼解表(發散風熱)兩類。

1.麻黃配桂枝

麻黃辛溫,發汗散寒,主治風寒外侵,毛竅閉束的風寒表實證,配桂枝之辛溫,則發汗之力更宏,如麻黃湯之治太陽傷寒初起,葛根湯之治傷寒項背強幾幾。

2.麻黃配杏仁

麻黃之辛溫,既能祛寒解表,又能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且性柔潤,與性剛烈之麻黃合用,則平喘止咳之功更著,前人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之說,如麻黃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桂枝配白芍

桂枝發汗解肌,祛風散寒;白芍酸寒,收斂陰液。二藥合用,則一散一斂,調和營衛,主治風寒表證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浮緩者,如桂枝湯。

4.蔥白配蘇葉

蔥白辛溫通陽,疏散肌表風寒之邪,蘇葉辛溫發汗。合用則解散風寒,驅逐表邪,為風寒感冒之輕劑。

5.蘇葉配杏仁

蘇葉辛溫,解表散寒,杏仁苦辛而微甘,宣肺行痰,合用則發散風寒,宣肺化痰,主治風寒犯肺,肺失宣發肅降的風寒表證,如杏蘇散。

6.蘇葉配人參

蘇葉辛溫散風寒,人參補氣扶正,合用則益氣解表,主治氣營兩虛,感冒風寒,脈浮而虛之風寒表證,如參蘇飲。

7.荊芥配防風

二藥均能解表祛風,防風兼能除濕止痛,合用則發汗解表,散風除濕,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癥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煩疼者,如荊防敗毒散。

8.蔓荊子配藁本

二藥均有辛溫發散作用。蔓荊子辛涼,散風中有清熱之功,能散頭部而治頭痛;藁本能散督脈風寒,且直走頭頂部,善治頭頂痛。

9.桑葉配菊花

桑葉疏風清熱,偏走肺絡,主治肺熱咳嗽;菊花清熱祛風,偏入肝經,明目解毒,常用治頭暈目赤。合用則可治外感風熱或肝風上擾之頭目眩暈,如桑菊飲。

10.柴胡配葛根

柴胡苦平,解表退熱,主治寒熱往來之少陽?。桓鸶势?,解肌退熱,并生津止渴,主治陽明經發熱。合用則升清解肌,如柴葛解肌湯。

11.蟬蛻配薄荷

蟬蛻散風熱透疹,薄荷辛涼解表,疏風清熱。合用則祛風止癢,清肝明目,凡外感風熱,目生云翳者宜之。

12.藿香配佩蘭

藿香芳香化濁,清暑解表而不烈,偏于由里達表,且能止嘔;佩蘭清暑祛濁,偏于走里向內,醒脾而開胃。合用則芳香化濕以祛濁,宜治暑濕內蘊之頭暈頭痛,發熱胸悶,食少口臭,腹脹泄瀉等。

13.荊芥配僵蠶

荊芥疏散上焦風邪,僵蠶祛風通絡,合用則祛風通絡止痛,主治感冒發熱,風疹身癢等,還可用治白帶。

14.升麻配葛根

升麻發表透疹,上升散邪,宜于麻疹頸面不顯者,且清熱解毒;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且橫行達邪,宜于麻疹身背不透者。合用為透泄斑疹之良藥,如升麻葛根湯。

15.蟬蛻配僵蠶

蟬蛻散風清熱,息風定驚;僵蠶祛風通絡。合用則疏風清熱,祛癢止痙,主治破傷風,遍身風疹瘙癢。

16.桂枝配甘草

桂枝辛甘而溫通陽氣,炙甘草甘溫而補中益氣。合用則辛甘化陽,振復心陽。主治心陽不足之驚狂、嗜睡。

17.麻黃配細辛

麻黃發汗以散風寒,細辛散寒以止痛,主治寒邪在表之惡寒發熱,身痛頭痛,或寒飲犯肺,喘嗽并作。古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18.麻黃配葛根

麻黃系太陽經藥,葛根系陽明經藥,均可發汗,故可治太陽、陽明合病。古方如葛根湯。

19.桂枝配川芎

桂枝與川芎均可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而止痛,主治肢節痹痛甚效,常用方劑如獨活寄生湯、三痹湯等均用之。

20.防風配羌活

防風與羌活,同為太陽經風藥,有較佳之祛風散寒及祛痹止痛作用,凡外感所致的惡寒發熱及風濕痹痛等證皆可用,對于太陽頭痛(偏腦后)尤效。古方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中用之。

21.紫蘇配香附

紫蘇外解表寒,內理氣滯,香附理氣寬胸,主治外感而兼脾胃氣滯及肝氣犯胃之胸脅脹悶,脘腹疼痛等,又可治妊娠嘔吐,古方如香蘇散。

22.蔥白配豆豉

蔥白辛溫通陽,疏散肌表,善散風寒之邪,豆鼓辛甘解肌除煩。合用則通陽解表。常用于外感風寒初起,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者。

23.蒼耳子配辛夷

蒼耳子可以散風通竅,燥濕止痛,辛夷與之功效相仿,同屬肺經之專藥。肺開竅于鼻,故為鼻疾所常用,古方蒼耳子散用之。

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