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源
干姜為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干燥根莖,別名白干姜、均姜、川干姜。
2.產地分布
主產于四川犍為,貴州長順、興仁,湖北來鳳,廣東新會及浙江、山東、湖南、廣西、江西、福建等地,銷全國各地。
3.采收加工
本品于冬季植株枯萎時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取藥材,除去雜質,用水略泡,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或塊,干燥,為“干姜片”。
4.性狀鑒別
(1)藥材
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明顯,筋脈點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2)干姜片
為不規則縱切或斜切片塊,長1-6cm,寬1-2cm,厚2-4mm;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皺紋,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或淡黃色筋脈點,質堅脆,斷面纖維性。
5.顯微鑒別
粉末淡黃棕色,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1)淀粉粒極多。單粒呈扁平廣卵形、長卵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側面觀呈棒形,有的較小端略尖突或鳥喙狀,臍點細點狀,位于較小端,層紋明顯。
(2)油細胞隨處散在。呈橢圓形或類圓形,壁較薄,胞腔內含淡綠黃色油滴。
(3)纖維成束或單個散離,無色或淡黃棕色。較細長,通常一邊微波狀或略呈鋸齒狀,少數兩邊均作齒狀突出,末端短尖、鈍圓或分叉,壁厚,非木化,紋孔斜裂縫狀或人字形,胞腔寬大,常可見菲薄橫隔。
(4)色素細胞棕色、呈細管狀,其中充滿棕色或暗紅棕色物。
(5)草酸鈣方晶,少數。細小、方形或長方形,有的呈顆粒狀,有的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結晶。
6.理化鑒別
取粉末1-2g,置于兩支具塞試管中,分別加乙醇、水各15ml,浸漬1h,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滴于濾紙上,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乙醇液斑點顯亮黃綠色熒光,水浸液斑點顯灰藍色熒光。
7.檢查
照《中國藥典》2000版一部方法測定,總灰分不得過6.0%。
8.含量測定
照《中國藥典》2000版一部干姜項下的方法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 0.8% (ml/g)。
9.炮制
干姜: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干燥。為不規則塊片,厚0.2-0.4cm。總灰分不得過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