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原名“樗白皮”,始載于《唐本草》,附于“椿木葉”項下。歷代本草多有收載?!侗静輬D經》載:“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抵相似,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本草圖經》收入木部喬木類椿樗條,其云:“椿、樗、栲,乃一木三種也。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其葉臭惡……”可見歷代本草中認為椿木、樗木為兩種不同的植物,而古時所用的椿皮系指此二種植物的根皮或干皮,而已臭椿皮為優?,F鑒別椿皮時,可通過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及薄層色譜法對其進行鑒別。
1.性狀鑒別
根皮:呈不整齊的片狀或卷片狀,大小不一,厚 0.3~1cm。外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粗糙,有多數縱向皮孔樣突起和不規則縱、橫裂紋,除去粗皮者顯黃白色內表面淡黃色,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點。質硬而脆,斷面外層顆粒性,內層纖維性。氣微,味苦。
干皮:呈不規則板片狀,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極粗糙,有深裂。
2.顯微鑒別
椿皮根皮粉末淡灰黃色。石細胞甚多,類圓形、類方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24~96μm,壁厚,或三面較厚,一面較薄,有的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纖維直徑20~40μm,壁極厚,木化。草酸鈣方晶直徑11~48μm;簇晶直徑約至48μm。淀粉粒類球形或卵圓形,直徑3~13μm。
干皮粉末灰黃色。木栓細胞碎片較多,草酸鈣簇晶偶見,無淀粉粒。
3.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椿皮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椿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