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蓽茇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茇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又名蓽撥。李時珍釋其名曰:“蓽撥當作蓽茇,出《南方草木狀》,番語也。”由此可見,蓽撥、蓽茇之名均由古代番語(外國或外民族語)譯音而來。
【藥材歷史考證】蓽茇原名蓽撥,其始載本草《新修本草》云:“蓽撥叢生,子細,味辛烈于蒟醬。”《本草圖經》曰:“蓽撥出波斯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椹子。”李時珍曰:“蓽茇氣味正如胡椒,其形長一二寸。”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蓽茇相符。
【植物形態鑒定】攀援藤本。莖長達數米,幼時被短柔毛。葉互生;葉片紙質,有細密腺點,莖下部葉卵圓形或近腎形,向上漸為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2厘米,寬3~12厘米,頂端尖,基部闊心形,全緣,兩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背面密而顯著,葉脈7條,均自基出;葉柄長短不一,葉鞘長為葉柄的1/3。花單性,雌雄異株,穗狀花序與葉對生,總花梗長2~3厘米,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序軸無毛;雄花序長4~5厘米,直徑約3毫米,苞片近圓形,直徑約1.5毫米,無毛,具短柄;雄蕊2。雌花序圓柱形,長15~25毫米,直徑約4毫米,于果期延長,苞片較小,子房卵形。果序長2~4.5厘米,漿果下部嵌生于果序軸中并與其合生,無毛,直徑約2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圓柱形,稍彎曲,由多數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毫米,直徑3~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存或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球形,直徑約1毫米。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粉末灰褐色。石細胞類圓形、長卵形或多角形,直徑25~61微米,長至170微米,壁較厚,有的層紋明顯。油細胞類圓形,直徑25~66微米。種皮細胞紅棕色,長多角形,壁連珠狀增厚。淀粉粒細小,常聚集成團塊。
【藥材理化鑒定】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顯鮮紅色,漸變紅棕色,后轉棕褐色。
【生境分布】生于雜木林中,攀援于樹上或石上。分布于云南東南至西南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省區有栽培。
【采集加工】9~10月間,果穗由綠變黑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辛,熱。歸胃、大腸經。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外治牙痛。內服:1.5~3克,水煎服或研末入丸散服。外用:適量,研末塞齲齒孑L中。
【附注】1.置陰涼干燥處貯藏,防蛀。
2.本種的同屬植物假蒟Pipersarmentos微米 Roxb.產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及西藏。別名蓽茇子,易與蓽茇混淆,但該植物與蓽茇同屬不同種,二者的功效亦不同,應注意鑒別。其原植物主要區別特征:葉片近膜質;莖下部葉闊卵形或近圓形,長7~14厘米,葉脈7條,最上1對葉脈離基1~2厘米從中脈發出;雄花序長1.5~2厘米,雌花序長6~8厘米,于果期稍延長;花序軸被毛,苞片扁圓形,近無柄;果序長1~2厘米;漿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下部嵌生于果序軸中較深。花期4~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