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香附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干,或燎后直接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微炒(《理傷》)的炮制方法。宋代有膽汁制(《總錄》),蒸制(《洪氏》),水煮(《傳信》)。制炭(《濟生方》),酒炒、生姜汁泡后甘草浸焙、米泔浸后蒜仁煮、酒便浸、石灰炒、童便浸后醋炒(《朱氏》),童便、醋、鹽水制(《瘡瘍》)等方法。元代有醋煮(《活幼》),麩炒(《瑞竹》),童便浸、淡鹽水浸炒(《丹溪》)等法。明、清時代增加了醋炒、鹽炒焦、巴豆制、生姜汁浸炒(《普濟方》),皂角水浸(《奇效》),米泔浸炒(《嬰童》),醋浸焙、童便浸炒(《萬氏》),火炮(《醫學》),童便浸(《宋氏》),蜜水煮和醋童便酒湯各浸后烘干(《保元》)、酒醋浸烘(《景岳》)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蜜水炒、醋洗焙(《本草述》),童便酒炒(《集解》),童便浸后醋鹽水拌炒(《全生集》),童便醋浸后和熟艾加醋炒(《玉尺》),人乳拌(《要旨》)等炮制方法外,更突出的是在明、清時代在輔料制方面增加較多,如:四制香附有酒浸、泔浸、童便浸、鹽水浸之別,當炒(《仁術》),酒、醋、童便、鹽各浸后焙(《萬氏》),醋、童便、酒、湯各浸后焙(《回春》),酒、醋、童便、山梔煎汁各浸后炒(《準繩》),酒、醋、姜、童便各炒(《串雅內》)等;五制香附有酒、醋、酥、鹽水、姜汁制(《大法》),童便、酒、醋、鹽、姜制(《治裁》)等;六制香附有艾、醋、鹽、酥、童便、乳制(《醒齋》),艾、醋、酒、鹽、酥、童便制(《準繩》);七制香附有童便浸,好酒浸,醋浸,鹽水浸,茴香湯浸,益智仁湯浸,蘿卜湯浸,制畢焙干(《滇南》),當歸酒浸、蓬術童便浸、丹皮艾葉米泔浸、烏藥米泔浸、川芎延胡水浸、三棱柴胡醋浸、紅花烏梅鹽水浸后曬干只取香附為末(《玉尺》),一制淘米水泡,二制陳酒泡,三制童便泡,四制鹽水泡,五制牛乳泡,六制小扁黑豆煮,七制真茯神為末,煉蜜為丸(《增廣》);八制香附有酒、姜、土、醋、鹽、童便、甘草、乳汁逐次制過(《拾遺》)等輔料制,共有近50種之多。
【現代炮制方法】
1、香附:取原藥材,除去毛須及雜質,碾成綠豆大粒塊,或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
2、醋香附:
(1)取凈香附粒塊或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勻,稍悶潤,待醋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2)取凈香附,加入定量米醋,與米醋等量的水,共煮至醋液基本吸盡,再蒸5小時,悶片刻,取出微涼,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或取出,干燥后,碾成綠豆大粒塊;香附粒塊或片每100千克用米醋20千克。
3、四制香附:取凈香附粒塊或片,加入定量的生姜汁、米醋、黃酒、鹽水拌勻,稍悶潤,待汁液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香附粒塊或片每100千克用生姜5千克(取汁),米醋、黃酒各10千克,食鹽2千克(清水溶化)。
4、酒香附:取凈香附粒塊或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香附粒塊或片每100千克用黃酒20千克。
5、香附炭:取凈香附,大小分開,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干,涼透。
【飲片性狀】香附為不規則碎粒塊或薄片,周邊棕褐色或棕黃色;片面黃白色而顯粉性,內皮層環紋明顯;質硬;氣香,味微苦。醋香附表面棕褐色或紅棕色,微有焦斑,角質樣,略有醋氣味。四制香附表面深棕褐色,內部呈黃褐色,具有清香氣。酒香附表面紅紫色,略具酒氣。香附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質脆,易碎,氣焦香,味苦澀。
【質量標準】香附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4.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5.0%,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0%( 毫升/克)。香附飲片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1.5%。醋制香附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3.0%,含揮發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目的】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經、脾經、三焦經。具有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的功能。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帶下等。
香附生品能上行胸膈,外達肌膚,故多入解表劑,以理氣解郁為主。用于風寒感冒,胸膈痞悶,脅肋疼痛等。醋炙后,能專人肝經,增強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積化滯。用于傷食腹痛,血中氣滯,寒凝氣滯,胃脘疼痛等。酒炙后,能通經脈,散結滯,多用于痜疝脹痛,小腸氣,及瘰疬流注腫塊等證。四制香附,以行氣解郁,調經散結為主。多用于脅痛,痛經,月經不調,妊娠傷寒,惡寒發熱,中虛氣滯的胃痛等證。香附炭,味苦澀,能止血,用于婦女崩漏不止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寒感冒:常與紫蘇、陳皮、蒼術等同用,具有理氣解表的作用,用于感冒風寒暑濕,嘔惡瀉利,腹痛,及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如二香散(《世醫》);若與蘇葉、陳皮、甘草(炙)同用,用于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如香蘇散(《局方》)。
(2)胸膈痞悶:常與蒼術、川芎、神曲、梔子同用,具有行氣解郁的作用,用于氣、血、痰、火、濕、食等郁,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飲食不化,如越鞠丸(《丹溪》);若與半夏(制)、橘紅、甘草(炒)同用,用于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如香橘湯(《仁齋直指》);若與木香、白術、白豆蔻等同用,用于氣滯胸痞,反胃噎塞,或胃寒作痛,如香砂理中湯(《醫燈續焰》);若與甘草同用,用于肝氣郁結,心煩善怒,如香甘散(《雜病源流犀燭》);若與枳殼同用,用于妊娠氣滯,心腹脹滿或痛,如香殼湯(《明醫指掌》)。
(3)心腹刺痛:常烏藥、甘草(炒)同用,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用于心腹刺痛,調中快氣,如小烏沉湯(《局方》);若與縮砂仁、甘草同用,用于一切氣疾心腹脹痛,如快氣湯(《局方》)。
2、制用
(1)醋制
①胃脘疼痛:常與高良姜(酒洗)同用,具有疏肝理氣,溫胃祛寒的作用,用于肝郁氣滯,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溫喜按,或胸脅脹痛,或痛經,如良附丸(《良方集腋》);若與蒼術(米泔水浸炒)、陳皮、厚樸(姜炒)等同用,用于傷食腹痛,如香砂平胃散(《金鑒》);若與白術(麩炒)、橘皮、法半夏等同用,用于胃寒氣滯,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四肢倦怠,如香砂養胃丸(《中國藥典》)。
②胃脘脹痛:常與橘皮、枳實、砂仁等同用,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用于停乳停食,胃脘脹痛,嘔吐泄瀉,不思飲食,如香橘丹(《中藥制劑手冊》);若與木香、砂仁、神曲(麩炒)等同用,用于脾胃不和,氣滯停食,胸膈脹滿,脘腹疼痛,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如香砂枳術丸(《中藥制劑手冊》)。
③疝氣疼痛:常與烏藥同用,具有散寒調氣,破結止痛的作用,用于肝氣失疏,流注不定,聚散無常,陰囊偏墜,時大時小,時作疼痛,如青囊丸(《韓氏醫通》)。
④腹有血瘕:常與艾葉(醋炒)、當歸(酒洗)、川芎等同用,具有行氣解郁,破血通經的作用,用于婦人氣滯血瘀,腹有血瘕,臍下脹痛,或月經不行,發熱體倦,如消積通經丸(《壽世保元》)。
⑤肚腹時痛:常與艾葉、當歸(酒洗)、白芍藥(酒炒)等同用,具有溫寒,理氣,行血,止痛的作用,用于婦人子宮虛冷,帶下白濁,面色萎黃,經脈不調,肚腹時痛,婚久不孕,如艾附暖宮丸(《仁齋直指方論》)。
⑥風濕痹痛:常與川烏(炙)、草烏(炙)、當歸等同用,具有舒筋活絡,散風止痛的作用,用于風濕痹痛,麻木不仁,四肢酸痛,半身不遂,如小活絡丹(《北京市中藥成方集》)。
(2)四制香附
①經水不調:常與當歸(酒浸)、白芍(炒)、熟地黃(酒制)等同用,具有行氣解郁,調經的作用,用于婦女經水不調,赤白帶下,日久不孕,如當歸澤蘭丸(《攝生眾妙方》)。
②中虛氣滯:常與黨參、茯苓、春砂仁等同用,具有行氣解郁,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中虛氣滯,飲食不化,嘔惡脹滿,胃痛,腹鳴,泄瀉,如香砂六君丸(《重訂通俗傷寒論》)。
③妊娠傷寒:常與新會皮、鮮蔥白、紫蘇等同用,具有理氣發汗的作用,用于妊娠傷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如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④沖脈有傷:常與當歸(酒洗)、阿膠(蛤粉炒)、益母草等同用,具有調經保胎的作用,用于婦人氣血不足,沖脈有傷,受胎經二月而胎墮者,如千金保胎丸(《回春》)。
(3)酒制
①癲疝脹痛:單用香附末6克,海藻3克,煎酒空心調下,具有通經脈,散結滯的作用,用于癲疝脹痛及小腸氣(《瀕湖集簡方》)。
②瘰疬腫塊:單用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具有散結滯、消腫的作用,用于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
③沖任兩虛:常與熟地、白芍(炒)、續斷(酒炒)等同用,具有調補沖任的作用,用于沖任兩虛,不孕,如加味種子四物湯(《醫略六書》)。
④血虛頭痛:常與川芎、白芍、當歸等同用,具有通經脈,補血的作用,用于血虛受風之頭痛,如當歸補血湯(《回春》)。
⑤兒枕痛:常與山楂、益母草、當歸等同用,具有通經脈,散瘀止痛的作用,用于婦人產后兒枕血痛,如山楂益母草湯(《會約醫鏡》)。
(4)炒炭:婦女崩漏:常與當歸、白芍、赤芍等同用,具有和血止血的作用,用于婦女崩漏,及月經過多證。
【現代研究】香附中主要含揮發油:香附烯,β-香附酮,β-香附酮,β- 蒎烯,莰烯,1,8-桉葉素,檸檬烯,香附醇等。此外尚含有黃酮苷:鼠李素-3-0-鼠李糖-(1β4)-吡喃鼠李糖苷及微量元素。香附揮發油能明顯協同戊巴比妥鈉對小鼠的催眠作用(P<0.01)。香附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的痛閾,并對注射酵母菌引起的大鼠發熱有解熱作用。香附揮發油可明顯降低大鼠正常體溫。香附可明顯促進實驗大鼠的膽汁分泌,對肝細胞功能有保護作用;對離體兔回腸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此外香附尚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和抑菌作用。
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生香附、醋炙香附提取液中β-香附酮的含量,結果醋炙香附比生香附的溶出量增加約20%。醋炙香附的水溶性浸出物也明顯高于生品。說明醋制香附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強療效。據研究,醋制香附中總揮發油含量比生香附低約35%。這有利于降低香附的刺激性。
以解痙、鎮痛為指標,對香附生品和幾種醋炙飲片(醋蒸、醋煮、醋燜)進行實驗比較,結果認為醋蒸香附的解痙作用、鎮痛作用均為最佳,特別是明顯優于生品。
去毛方法的改進:《中國藥典》規定,香附應去毛須及雜質,傳統去毛方法費工費時,勞動強度大,成品率低,且不能適用于大批量生產的要求,目前改進的方法有滾筒式電動攪拌機法、磨米機法、糖衣機法、油炒法、碾米機法等均能有效地去除毛須。
采用正交試驗法,以β-香附酮的含量為指標,優選醋炙香附的最佳工藝為:每100千克香附用醋60千克,悶1小時,150℃炒10分鐘。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炒,姜汁炒,醋蜜炒,米泔水、生姜、鹽、酒、醋復制香附,四制香附加秋石、紅糖、老生姜七制香附,七制香附加牛(羊)奶、白蜜九制香附等。
2、文獻摘錄“氣病之總司,婦科之主帥”(《本草綱目》)。“氣病略炒,血病酒煮,痰病姜汁煮,下虛墜水煮,血虛有火童便煮過則涼,積冷醋浸炒則熱,他藥亦可以類推,忌鐵”(《入門》)。“童便炒欲其下行,醋炒則理氣痛(《景岳》)”。“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毛,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便制則入血補虛,鹽炒則入血潤燥,酒炒則行經絡,醋炒則消積聚,姜汁炒則化痰”(《綱目》)。“椿(樁)去毛,發散消食生用。入血分酒炒。軟堅止痛鹽水炒。降虛火童便浸。開郁醋炒。止血童便浸炒黑。溫經艾汁炒。消痰姜汁炒”(《說約》)。“四制香附(一斤)分四制,能調和經脈,一鹽水姜汁煮略炒主降痰,一醋煮略炒主補血,一山梔四兩同炒去梔主散郁,一童便洗不炒主降火”(《玉尺》)。
【總結】香附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炒制、蒸制、煮制、酒制、制炭、藥汁制、鹽制、姜制、泔制、蜜制、乳制、火炮、皂角水制等法。現代沿用生香附、醋香附、酒香附、香附炭及四制香附等。
香附主含揮發油,油中以香附酮,香附烯為主。經含量測定,醋制香附中;香附酮的溶出率明顯高于生品,藥效學實驗證明醋制香附的解痙、鎮痛作用也明顯優于生品,證實香附醋制、四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