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喘:體弱久咳多屬于虛,其喘氣短而不續(xù)。張景岳說:“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又說“虛喘慌張氣怯,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虛喘大多久病體虛,呼吸短促難續(xù),以深吸為快,氣怯聲低,遇勞加重,少有痰鳴咳嗽,脈微弱或浮大無力。若以聲低息短與前段聲高息涌相對比,可以理解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癥狀,是代表著幾種外因和內(nèi)因不同的疾病。再從體壯新病多屬于實和體弱久病多屬于虛這一概念來看,也是代表著急性和慢性兩種不同的性質(zhì)。其中虛喘又分陰虛和陽虛。
1.陰虛之證:金匱虛勞篇說:“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率喘悸,脈浮者里虛也。”景岳說:“其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為喘促。”又說“陰精不能化氣則病躁”。按照這些癥狀來看,是貧血之征。尤其金鑒雜病所說“大骨枯槁,大肉下陷,枯白顴紅,喘滿動形,骨蒸勞熱咳嗽盜汗”等陰虛癥狀,完全是結(jié)核和貧血的癥狀和體征。貧血患者由于血液攜氧功能不足而形成的呼吸淺表;肺結(jié)核由于肺組織的破壞或炎性滲出物的阻塞,致使氣體交換面積減少而形成喘息。這種陰虛之證,多有嗆咳痰少、虛煩口干、呼吸急促、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等癥。可選用下列方劑加減治療:
2.陽虛之證:內(nèi)經(jīng)平人氣象論說:“頸脈動喘痰咳曰水”。水熱穴論說:“故水病下為跗腫大腹,不得臥者,上為喘呼。”張景岳說:“水為病喘者,腎邪干肺也。”由于陽虛濕滯不能化水,這是陽虛致喘的根源,說明肌體機能降低和臟器代償功能不足,使體內(nèi)潴留液體而形成呼吸促迫。按照頸脈動、喘呼不得臥、跗腫、大腹等癥來看,是心臟疾患和腎臟疾患的癥狀和體征。心臟病患者肺中郁血而形成呼吸淺表和下肢浮腫,腎臟病的代償功能不足,形成面部浮腫和呼吸加快。內(nèi)臟功能不足,有畏寒,面色蒼白,動則氣喘,舌質(zhì)淡白,脈微細或虛大等癥,可選用下列方劑加減治療:
喘咳痰稀跗腫尿少宜腎氣丸;
肢冷唇紫脈沉者宜黑錫丹;
下虛上實喘咳胸悶宜蘇子降氣湯;
心悸肢腫而喘宜溫陽化水湯。
喘咳痰少咽干燥者宜清燥救肺湯;
干咳氣短宜百合固金湯;
喘咳心悸脈結(jié)代,宜炙甘草湯;
喘咳咯血宜紫菀湯。
(二)實喘:體壯新病,多屬于實,其喘聲高氣粗。張景岳說“實喘有邪。邪氣實也”。又說:“實喘之癥以邪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fēng)寒即火耳。其氣長而有余,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實喘大凡起病急驟,氣喘息粗,伴有咳嗷吐痰,脈浮緊或數(shù)而有力,多屬實證,其中又有風(fēng)寒、熱邪之不同。
1.肺熱內(nèi)郁:發(fā)熱煩渴,氣逆息涌,痰多粘稠色黃,或大便困難,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者,可選用下列方劑加減治療。
干咳面赤而喘宜瀉白散;
高熱煩渴汗出而喘宜白虎湯;
潮熱胸悶痰黃大便難宜瀉肺湯;
頑痰里實宜滾痰丸。
2.風(fēng)寒犯肺:頭痛,身痛,惡寒無汗,喘息胸悶,咳痰稀白起沫,苔白脈浮緊者,可選用下列方劑加減治療:
外寒內(nèi)飲而喘宜化飲解表湯;
喉間哮鳴而喘宜射干麻黃湯;
外寒里熱而喘宜麻杏甘石湯;
外有表邪內(nèi)蘊痰熱宜定喘湯。
實證的風(fēng)寒,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即所謂“表證”?;鹦罢?,即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極期,病變已蔓延到內(nèi)臟,這種現(xiàn)象,中醫(yī)叫做“寒邪由表入里”?;蛘哒f是“風(fēng)寒化燥”。綜合實喘不同的原因,和表現(xiàn)在前后兩種不同的癥狀(風(fēng)寒火邪),不難看出多種急性熱病或慢性病急性發(fā)作期的氣喘,也可以概括為前兩個不同的階段,這兩個階段有時也不能截然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