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藥,用治虛證,故又稱補虛藥。虛證一般分陰陽與氣血,故補益藥亦分四類:補氣藥治氣虛,補血藥治血虛,補陽藥治陽虛,補陰藥治陰虛。兼有兩種以上虛者(如氣血、氣陰、陰陽),宜兼用兩類補益藥。補藥之中多配伍一兩味理氣藥,以免滋膩礙胃。
1.黨參配黃芪
黨參甘平,補氣健脾,且能生津,常作為人參的代用品;黃芪甘溫,升補脾氣,且益肺回表止汗,兼能利水。合用則益氣升提,固表斂汗,健脾行水,成為補氣益脾的基本方,如保元湯、補中益氣湯。
2.山藥配白扁豆
山藥甘溫,補益脾胃,強腎固精,白扁豆微溫,健脾益胃,和中化濁。合用則健脾止瀉,主治脾虛泄瀉,作嘔食少,尤宜于感受暑濕邪氣引起的嘔吐瀉利,如參苓白術散。
3.續斷配杜仲
續斷補益肝腎,續筋接骨,益筋強腳,兼治崩漏;杜仲補肝、腎,降血壓,且能安胎。合用則增進強腰補腎的效果,常用治傷科的跌打損傷,骨折及腎虛腰痛,下肢痿軟,胎動腰痛,崩漏出血等。
4.肉蓯蓉配巴戟天
肉蓯蓉酸咸而溫,質地油潤,補腎陽兼能潤燥通便;巴戟天辛甘微溫,補腎陽兼能強筋骨,祛濕痹。合用則補腎強腰,祛風寒濕痹,主治因風寒濕痹引起的腰膝疼痛,或腿部肌肉軟弱消瘦等。
5.續斷配女貞子
續斷補肝腎,強腰膝,安胎止漏;女貞子填補真陰,養肝明目。合用則善益精,補肝腎,興陽事,常用治婦女隱癥(性不感癥)。
6.生地配熟地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熟地補血生精,益腎養肝。合用則既能清熱涼血,又能養陰補血,主治血虛或陰虛有熱者,如補心丹、百合固金湯。
7.龜板配鱉甲
龜板滋陰養血以清虛熱,滋補肝腎以壯根本,偏于入腎;鱉甲滋陰清熱,平肝潛陽,偏于人肝,可退熱。合用則滋補肝腎之功更佳,主治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盜汗等,如三甲復脈湯。此外,用龜、鱉的整體(或加其他中藥)可經一定工藝制成口服液、散劑及丸劑,其滋補功能較全面,近代已有多種商品面市。
8.天冬配麥冬
天冬清熱降火,兼能滋腎陰,降腎火;麥冬潤肺寧心,兼能養胃陰,止煩渴。合用則養陰清熱潤燥,主治陰虛發熱之津枯口渴,氣逆燥咳,甚則咳血,如清燥救肺湯。
9.鮮生地配鮮石斛
鮮生地甘寒多汁,性涼而不滯,質潤而不膩,甘寒涼血生津;鮮石斛甘淡微寒,益肺胃之陰而清虛熱。合用則質潤多液,同氣相求,共奏養陰清熱生津之功,主治熱病損傷津液引起的口干煩渴,虛勞內熱。
10.百合配麥冬
百合斂陰補肺,益氣調中,并可寧心;麥冬潤肺生津,清心安神(拌入朱砂)。合用則養陰潤燥,補肺安神,主治虛火上炎,熱灼肺陰的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或煩躁不眠,如百合固金湯。
11.沙參配玉竹
沙參滋陰補肺,玉竹平補肺胃,養陰潤燥,合用則甘寒生津,共補肺胃之陰,主治溫病后期,燥熱傷及肺胃陰分,出現咽干口渴,干咳無痰,舌干少苔者,如沙參麥冬湯。
12.杞子配菊花
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合用則一補一清,補肝腎之虛,清泄肝經之風熱,主治肝腎不足之頭暈目眩,如杞菊地黃丸。
13.石斛配麥冬
石斛甘寒清潤,清中有補,養胃腎之陰而生津液;麥冬益胃生津,補中有
清。合用則益胃滋陰,常用于治療胃陰不足的胃脘不適、干嘔、舌干紅者。
14.當歸配白芍
當歸辛溫,補血偏于溫陽,且性動而主走,又能調經;白芍酸寒入肝,能斂肝陽,補血偏于養陰,性靜而主守。合用則一動一靜,一陽一陰,一走一守,陰陽兼顧,動靜結合,互制其偏,互助其用,主治月經不調,夜眠不安,心悸怔忡,頭暈目眩等各種血虛證,如四物湯。
15.當歸配熟地
當歸辛溫,生新血而補血;熟地甘溫,滋肝腎之精而養血。合用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主治失血后之面黃神倦,頭暈眼花,氣喘,如貞元飲、四物湯。
16.熟地配阿膠
熟地甘溫補血,偏于補腎陰而填精髓;阿膠甘平補血,偏于潤肺養肝,并能止血。合用則滋肝腎之陰以補血,主治病后貧血、出血,胃納尚佳,偏于陰虛者,如膠艾四物湯。
17.人參配附子
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補真陽,且通行十二經。合用則回陽益氣而救脫。主治陽氣暴脫,四肢逆冷,頭暈氣短,汗出脈微,尤宜為大出血、大吐瀉后造成虛脫的急救方,對陽虛水腫亦有效。近代用治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實驗研究證明具有改善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強心、抗休克、應激等作用。
18.人參配蛤蚧
人參補氣,蛉蚧益肺腎。合用則納氣歸腎。主治肺腎并虛之呼吸急促,氣虛不能平臥。
19.黃芪配附子
黃芪甘溫;升陽固表,益氣斂汗;附子辛熱,能追復散失欲絕的元陽。合用則益氣回陽。凡涼汗淋漓,四肢厥逆,或絕汗如油者,用本方可回陽救逆,立挽危亡。
20.白術配附子
白術微溫,健脾燥濕,益氣生血;附子辛熱,逐寒燥濕,溫助腎陽。合用則溫脾腎,除濕痹。凡風濕結于臟腑筋骨,經絡血脈所致之身體百節酸楚疼痛、腹脹便塘、腹痛納呆等,皆能開、通、溫、散。
21.黃芪配當歸
黃芪補氣升陽,當歸補血和營。合用達到補氣生血目的。主治大失血后、婦女崩漏、產后、瘡瘍潰爛屬于氣虛血虧者,使陽生陰長,氣旺血生。
22.天冬配麥冬
麥冬甘寒入肺胃經,能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天冬甘苦大寒而入肺腎經,能清肺火,滋腎陰,潤燥止咳。二藥合用,具養陰潤肺,止咳生津之功。可治肺陰虧損,勞熱咯血,以及肺胃燥熱,咳嗽痰黏之證。
23.鹿茸配陽起石
陽起石溫腎壯陽,鹿茸溫腎補肝,調理沖任,補益精血。合用可溫壯腎陽。可治虛寒之極,崩中不止,以及宮冷不孕,陽瘓等證。
24.杜仲配紅棗
杜仲甘溫入肝腎,補益肝腎而安胎,配健脾益氣之棗肉。合用有肝脾腎三臟并補而安胎之效。用治婦人肝腎虧虛之胎元不安。
25.龍眼肉配白糖
龍眼肉補心脾,益氣血,與白糖同蒸,味道甘美,補益氣血之力強,可治一切氣血不足之證。
26.桑葉配黑芝麻
桑葉有清肝明目之功,黑芝麻有補益精血之效。合用之,能補肝血而明頭目。用治肝陰不足及血虛之眼目昏花,須發早白,以及肌膚甲錯,麻痹不仁等證。
27.人參配熟地
人參補氣而屬陽,熟地補血而滋陰,合用則氣血、陰陽并補,為補益方中極穩當之組成,古方如兩儀膏。
28.人參配干姜
兩者均可人中焦脾胃,人參重于補氣,干姜重于溫中,合用治脾胃虛寒最宜,癥見形衰氣弱,脘腹冷痛,嘔吐泄瀉,食欲不振等。
29.甘草配大棗
兩藥均甘平而中和,合用則能調脾胃,益中氣,調營衛,緩諸藥。祛邪方用之者,如桂枝湯、小柴胡湯等;補正方用之者,如歸脾湯、小建中湯等。一般方中,均只用作佐使,但在炙甘草湯中,則用為君藥。
30.柴胡配升麻
兩藥均屬辛涼解表藥,合用則可宣發少陽陽明之邪,有解肌清熱之功,均具升提之性,與補氣藥同用,則可治氣虛下陷之證,如久瀉,脫肛,胃下垂,子宮下垂等。古方如補中益氣湯。
31.黃芪配丹參
黃芪為益氣之主藥,兼能升陽、固表、托瘡、生血、利水;丹參為活血化淤之主藥,兼能補血、涼血。兩藥同用,即益氣祛淤法,近年來在臨床上有很大發展。用治氣虛與氣滯血淤相并之證,尤對中老年人之心腦血管病證有良好之療效。
32.黃芪配防風
黃芪益氣而固表,使肌腠堅密;防風祛風邪于表,為風中之潤劑。合用則黃芪無固邪之慮,防風無散表之嫌,對表虛不固之自汗惡風,易于感冒,風疹等均宜,古方如玉屏風散。
33.黃芪配茯苓
黃芪益氣而利水,茯苓利水而健脾。合用則善治脾虛氣弱與脾虛水腫兩大證,古方如黃芪湯用之,近代多用治急慢性腎炎之浮腫。
34.女貞子配旱蓮草
旱蓮草、女貞子有益肝腎、補陰血作用。主治肝腎陰虛,癥見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遺精體倦,口苦口干等,亦可治高血壓及神經衰弱造成的頭暈頭痛。
35.淫羊藿配仙茅
兩藥皆屬溫補腎陽藥,淫羊藿兼有強筋骨和祛風濕的功能,仙茅則兼可暖脾胃,助消化。合用則可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陽痿不育,腰膝冷痛等,近代又用治更年期綜合征及高血壓,著名方劑二仙湯即用為主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