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鸛草又名鵠虱、鬼虱、北鶴虱等,為牻牛兒苗科植物牻牛兒苗、老鸛草或野老鸛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習稱“長嘴老鸛草”,后兩者習稱“短嘴老鸛草”,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瀉痢的功效與作用,能有效的治療許多疾病。為了能讓老鸛草發揮更大的臨床作用,便于服用,有益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們需通過中藥炮制方法將其加工。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老鸛草的炮制方法與臨床藥方。
一、老鸛草的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用水快速洗凈,撈出瀝干水分,切段,曬干。
二、老鸛草的飲片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表面灰綠色或帶紫色,節膨大。切面黃白色,有時中空。葉對生,卷曲皺縮,灰褐色,具細長葉柄。果實長圓形或球形,宿存花柱形似鸛喙。氣微,味淡。
三、老鸛草的炮制作用
中醫認為老鸛草性味辛、苦,平,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瀉痢之功效。老鸛草臨床多生用,主要用于治療風濕痹痛,麻木拘攣,筋骨酸痛,泄瀉痢疾等疾病。藥材經炮制后可使藥物潔凈,利于藥效成分溶出,便于調劑與制劑。
四、老鸛草的臨床藥方
1.治筋骨癱瘓:老鸛草、筋骨草、舒筋草,燉肉服。(《四川㈡,藥志》)
2.治筋骨疼痛,通行經絡,去諸風:新鮮老鸛草洗凈,置一百斤于銅鍋內,加水煎煮二次,過濾,再將濾液濃縮至約三十斤,加飲用酒五兩,煮十分鐘,最后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勻,煮二十分鐘,待冷裝罐。(《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老鸛草膏)
3.治腰扭傷:老鸛草根一兩,蘇木五錢,煎湯,血余炭三錢沖服,每日一劑,日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4.治急慢性腸炎下痢:牻牛兒苗六錢,紅棗四枚。煎濃湯,一日三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5.治腸炎,痢疾:老鸛草一兩,鳳尾草一兩,煎成9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連服一至二劑。(《浙江省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