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 Diels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fā)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齊時代有炒法(《鬼遺》)。唐代有酒浸(《理傷》)的方法。宋代有醋炒(《博濟》)、酒潤、米拌炒(《總錄》)、酒洗(《產(chǎn)育》)、醋浸后炒焦(《總微》)、酒炒(《寶產(chǎn)》)、酒拌(《婦人》)等方法。明代增加了生地黃汁浸、鹽水炒(《普濟方》)、姜汁浸(《蒙筌》)、米泔浸后炒(《嬰童》)、煅存性(《醫(yī)學》)、姜汁炒(《入門》)、火燒存性(《濟陰》)、炒黑(《一草亭》)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酒蒸(《本草匯》)、醋煮、童便制(《本草述》)、黑豆汁反復(fù)浸蒸(《良朋》)、吳萸炒(《解要》)、土炒(《金鑒》)、芍藥汁炒(<;得配》)、半酒半醋炒(《玉尺》)等炮制方法。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當歸(全當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碎屑。
2、當歸頭:取凈當歸,洗凈,稍潤,將當歸根頭部分切下4~6片(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有取當歸根頭部分,縱向切薄片。)篩去碎屑。
3、當歸身: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去須根,取當歸身(主根)部分,切薄片,曬或低溫干燥。篩去碎屑。
4、當歸尾: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取須根部分,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
5、酒當歸:取當歸片,加入定量黃酒拌勻,稍悶潤,待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當歸片每100千克用黃酒10千克。
6、土炒當歸:將土粉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態(tài),倒入當歸片,炒至當歸片上粘滿細土粉時(俗稱掛土),取出。篩去土粉,攤涼。當歸片每100千克用土粉30千克。
7、當歸炭取當歸片,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外表微黑色,取出,晾涼。
【飲片性狀】當歸為圓形或類圓形薄片,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多平坦,有裂隙,中間有一淺棕色的環(huán)紋,并有多數(shù)棕色的油點,周邊灰棕色,或灰褐色,有裂缺。質(zhì)柔韌,香氣濃郁,味甘、辛、微苦。酒當歸表面色澤加深,偶見焦斑,略有酒香氣。士炒當歸表面掛土黃色,具土香氣。當歸炭表面黑褐色,斷面灰棕色。質(zhì)枯脆,氣味減弱,并帶澀味。
【質(zhì)量標準】當歸含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45.0%。揮發(fā)油不得少于0.4%(毫升/克)。含阿魏酸不得少于0.050%;酒當歸水分不得過0.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50.0%。
【炮制目的】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具有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的功能。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仆損傷,癰疽瘡瘍等。
當歸傳統(tǒng)習慣,止血用當歸頭,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補血活血用全當歸。
當歸生品質(zhì)潤,長于補血,調(diào)經(jīng),潤腸通便。用于血虛體虧,面色無華,神疲體倦,妊娠沖任血虛,腹中疼痛,或血氣凝滯,少腹疼痛,產(chǎn)后惡露不盡,心腹作痛,血虛便秘等。酒炙后,增強活血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用于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風濕痹痛等。土炒后,既能補血,又不致滑腸。用于血虛而便溏,腹中時痛,及中焦虛寒,腹痛等。炒炭后,以止血和血為主。用于崩中漏下,月經(jīng)過多,及血虛出血等。
【應(yīng)用選擇】
1、生用
(1)血虛便秘:常與桃仁、生地黃、火麻仁等同用,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用于血少不能潤澤,腸中枯燥,大便秘結(jié),如潤腸丸(《沈氏尊生書》)。
(2)血虛體虧:常與黃芪、白術(shù)、龍眼肉等同用,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的作用,用于心脾兩虛,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如歸脾湯(《濟生方》);若與熟地黃、酒白芍、蜜黃芪等同用,用于氣血兩虛,盜汗者,如當歸地黃散(《雜病源流犀燭》);若與人參、桂心、大棗、芍藥等同用,用于產(chǎn)后虛損,不思飲食,如當歸芍藥湯(《千金》)。
(3)兒枕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蒲黃等同用,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產(chǎn)后兒枕痛,腹中有塊,上下時動,痛不可忍,如當歸玄胡索湯(《萬氏女科》)。
(4)癰疽瘡疹:常與白芷、白蒺藜、熟地黃等同用,具有解毒消癰的作用,用于癰疽瘡疹,血氣不足,邪毒不化,瘡口腫痛,膿水淋漓者,如當歸蒺藜煎(《景岳》);若與連翹、桔梗、天花粉等同用,用于鎖喉瘡,初生如瘰疬,不能飲食,閉塞難通,逐漸腫破化膿,并治雙乳蛾,如當歸連翹散(《瘡瘍》);若與白芍(酒炒)、金銀花、浙貝母等同用,用于疽瘡疔腫膿將成者,如托里排膿湯(《金鑒》)。
(5)婦人血崩:當歸頭常與地榆、遠志肉、酸棗仁(炒)等同用,用于婦人血崩、血去過多,心神恍惚,戰(zhàn)栗虛暈者,如復(fù)元養(yǎng)榮湯(《保元》)。
2、制用
(1)酒制
①月經(jīng)不調(diào):常與白芍藥、熟地黃(酒灑蒸)、川芎同用,具有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用于沖任虛損,血虛血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臍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時發(fā)疼痛,妊娠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chǎn)后惡露不下,結(jié)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如四物湯(《局方》);若與白芍(炒)、澤蘭、生地黃、香附(四制)等同用,用于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赤白帶下,日久不孕,如當歸澤蘭丸(《攝生眾妙方》)。
②血瘀經(jīng)閉:常與川芎、桃仁、紅花等同用,具有活血調(diào)經(jīng)的作用,用于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如桃花四物湯(《金鑒》)。
③跌打損傷:常與穿山甲(炮)、大黃(酒浸)、桃仁(酒浸)等同用,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用于跌打損傷,惡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或局部紅腫,青黯,如復(fù)元活血湯(《醫(yī)學發(fā)明》);若與土鱉蟲(酒浸)、劉寄奴、莪術(shù)(醋炒)等同用,用于跌打損傷,如活血丹(《準繩》);若與桃仁、香附(童便炒)、三棱(醋炒)等同用,用于損傷后瘀血壅滯不散,腫痛青紫,如和中丸(《傷科秘方》);若與川芎、白芍(炒)、骨碎補、自然銅等同用,用于跌打損傷,骨碎筋斷 肉破,疼痛不息,如補損續(xù)筋丸(《金鑒》)。
④風濕痹痛:常與羌活、炙黃芪、防風等同用,具有活血通痹的作用,用于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如蠲痹湯(《楊氏家藏方》);
若與炒穿山甲、川烏(黑豆酒煮)、草烏(姜汁煮)等同用,用于邪風深襲骨縫,與濕稽留,成肩風毒,痛連肩臑,更兼拘急,如蠲痛無憂散(《金鑒》)。
⑤眼目昏暗:常與熟地黃(酒蒸)、覆盆子(酒浸)、枸杞子等同用,具有養(yǎng)心益腎,補血明目的作用,用于心腎不足,眼目昏暗,如四物五子丸(《醫(yī)方類聚》);若與生地黃、天門冬、菟絲子(酒制)等同用,用于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有冷淚,如明目壯水丸(《古今醫(yī)鑒》);若與香附子(酒制)、白芍(酒洗,炒)、夏枯草等同用,用于婦人產(chǎn)后血虛,肝火上升,眼目澀痛,午后至夜昏花不明,如四物補肝散(《瑤函》)。
⑥脾胃氣虛:常與黃芪、人參、升麻等同用,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用于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與白芍(酒炒)、枸杞子(酒蒸)、鹿角(熬膏)等同用,用于五臟虛損,如補天大造丸(《醫(yī)學心悟》)。
(2)土炒
①血虛便溏:常與芍藥、生姜、炙甘草等同用,具有補血和中的作用,用于血虛而兼濕盛中滿,脾胃虛弱,大便溏泄。
②面黃肌瘦:常與白術(shù)(土炒)、黨參、扁豆(炒)等同用,具有健脾補血的作用,用于小兒久病,面黃肌瘦,頭發(fā)稀少,如補脾湯(《揣摩有得集》)。
(3)炒炭
①崩中漏下:常與棕櫚炭、龍骨、香附同用,具有和血止血的作用,用于沖任不固,崩中漏下,亦治月經(jīng)過多,如當歸散(《儒門》),方中當歸宜炒炭用為好。
②吐血:常與丹參、生地黃炭、川牛膝炭等同用,具有和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貪色過度,或勞神用力太過吐血,如丹參歸脾湯(《揣摩有得集》)。
【現(xiàn)代研究】當歸的化學成分主要有:揮發(fā)性成分:其中性油組分:如&beta;-蒎烯,&alpha;-蒎烯,&beta;-水芹烯,莰烯,佛手柑內(nèi)酯藁本內(nèi)酯等。酚性油組分:如苯酚,對一甲基苯甲醇,香荊芥酚,香草醛等。酸性油組分:如壬二酸,癸二酸,鄰苯二甲酸酐等。有機酸類:阿魏酸,丁二酸,煙酸,香草酸,棕櫚酸等。糖類:阿拉伯半乳聚糖,果糖,葡萄糖等。堿性成分:尿嘧啶,腺嘌呤,膽堿等。其他尚有維生素類,氨基酸類,微量元素及豆甾醇,谷甾醇等。
當歸對子宮具有雙向作用,其高沸點揮發(fā)油對子宮呈抑制作用,作用迅速而持久,使子宮節(jié)律性收縮減少,子宮肌弛緩并可完全停止收縮;當歸揮發(fā)油能對抗腎上腺素、腦垂體后葉素或組胺對子宮的興奮作用。而當歸水溶性和醇溶性成分對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加強,甚至出現(xiàn)強直性收縮。當歸可使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幅度及收縮頻率皆明顯抑制。當歸浸膏可使實驗犬心率先增后降。當歸有顯著擴張冠脈作用,增加冠脈血流量,心肌耗氧量顯著下降。當歸對實驗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麻醉貓或犬心房纖顫有治療作用,對腎上腺索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對抗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減少。當歸有收縮血管作用,使血流量顯著減少。當歸液靜注可使麻醉犬動脈血壓明顯降低。當歸對腦缺氧、缺血后再灌注腦組織脂質(zhì)過氧化物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說明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的作用。當歸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大鼠實驗證實,當歸可使血栓干重顯著減少,血栓增長速度下降。當歸對大鼠及家兔實驗性高血脂癥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降低甘油三酯,明顯增高冠心病及腦動脈硬化病人纖維蛋白溶酶活性。當歸具有抗貧血作用,能顯著促進實驗小鼠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當歸具有明顯抗輻射損傷的作用。對受照小鼠的造血組織有一定的輻射保護作用,可顯著促進骨髓和脾臟造血功能恢復(fù),防止胸腺繼發(fā)性萎縮,提高其存活率。當歸能顯著增加小鼠玫瑰花形成數(shù),小鼠脾臟體積增大,重量顯著增加,即脾細胞總數(shù)增多。當歸多糖對小鼠移植性腫瘤EC、Hep、S180、Lewis、B16等瘤株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腫瘤抑制率可達39%,副作用少且可長期用藥。當歸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急慢性炎癥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當歸揮發(fā)油中的藁本內(nèi)酯具有平喘作用,且具有較強的中樞抑制與鎮(zhèn)痛作用。當歸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促進作用。當歸對小鼠急性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長時間大劑量服用藁本內(nèi)酯可能對雌鼠的生殖系統(tǒng)產(chǎn)生抑制作用。
古文獻認為當歸的頭、身、尾具有不同的功用,故對當歸的不同藥用部位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為:揮發(fā)油含量,頭為0.93%,尾為0.92%;糖的含量頭尾皆為5.4%;灰分,頭為5.4%,尾為5.0%。因此認為基本一致。但另有報道,以阿魏酸、揮發(fā)油中藁本內(nèi)酯為指標,比較歸頭、歸身和歸尾的含量,結(jié)果為歸尾>;歸身>;歸頭。用X射線分析測定其金屬元素,結(jié)果為:歸頭中鈣、銅、鋅含量高,歸尾中鉀、鐵含量高,且差異明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炮制品中10種無機元素,結(jié)果表明當歸炮制后鉛的含量顯著降低,其降低程度為:土炒當歸>酒炒當歸>當歸炭>生當歸。有研究報告認為,采用酒浸潤后再切片,其有效成分損失少,飲片質(zhì)量好。酒制后水溶物增高,阿魏酸含量不降低。而當歸炭中鞣質(zhì)成分約比生品高2倍。另有文獻認為,阿魏酸的含量,隨炮制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尤以當歸炭損失最多。炮制后,當歸酞內(nèi)酯、亞丁基苯酞等成分的提取率明顯增加。當歸炮制后,其磷脂成分下降4.95%。
藥理實驗證明,歸頭、歸身、歸尾三種煎劑均有明顯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收縮振幅明顯增大,緊張度增加,但三者間無顯著差異,似乎尾部作用較強。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蒸、炒黃、炒焦等。
2、文獻摘錄“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jié)硬實處,止痛止血即用尾”(《證類》)。“甘辛,陽中微陰,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普濟方》)。“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湯液》)。“身養(yǎng)血,尾破血,全活血”(《保元》)。“治上酒浸,治外酒洗,血病酒蒸,痰用姜汁炒”(《湯液》)。“體肥痰盛姜汁漬”(《蒙筌》)。“煅存性(治血崩屢效方)”(《醫(yī)學》)。“按當歸炒極黑治血澼血痢,炒焦則味苦,苦則溫血也”(《害利》)。“若人止衄崩下藥中須醋炒之,少少用之多則反能動”(《鉤元》)。“發(fā)散用宜酒制,治吐血宜醋炒”(《從新》)。“若脾虛者米炒用使無腸滑之虞,凡痰涎者恐其黏膩,嘔吐者恐其泥膈,以姜同炒”(《辨義》)。“酒煮治血虛頭痛,酒浸治臂痛,用吳萸同炒去萸為末治久痢”(《解要》)。“止血活血童便炒,恐散氣,芍藥汁炒之”(《得配》)。
【總結(jié)】當歸的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炒制、醋制、米炒、鹽炒、姜汁制、制炭、泔制、土炒、黑豆汁制、吳萸制、芍藥汁制等20余種。現(xiàn)代沿用酒制、土炒、制炭等法。生當歸可分歸頭、歸身、歸尾、全歸等不同商品規(guī)格。雷公最早提出頭、身、尾三者的醫(yī)療作用不同,其后通過臨床實踐不斷予以修正和完善,到元、明時期已進一步明確,認為:當歸頭止血,身養(yǎng)血,尾破血。后世傳統(tǒng)經(jīng)驗,當歸身補血,多用于血虧不眠(如天王補心丹);氣血不足,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烏雞丸);瘡瘍不潰(如參苓內(nèi)托散)等。當歸尾活血,多用于跌打損傷(如十寶散);血瘀經(jīng)閉(如紅花當歸散)等。全當歸和血,多通用。當歸制炭入藥始見于明代《奇效良方》,采用“火化”法,繼后又有煅法、火燒存性,當歸炭雖較其他制品晚出,但醫(yī)家極為推崇,把它作為止血劑選用。宋代用酒當歸人劑有《局方》的“四物湯”,用炒當歸的有《圣濟總錄》的“槐角丸”。關(guān)于當歸炮制的傳統(tǒng)理論,一般認為,生當歸甘溫,取其潤性,補血,調(diào)經(jīng),潤腸通便。酒當歸辛溫,取其散性,又增強活血散瘀之功;炒當歸苦溫,取其澀性,補血而不滑腸,土炒當歸,補血免致滑腸,當歸炭則緩其辛烈之性,而功專于止血、和血。
當歸主要含有揮發(fā)性成分和有機酸類成分,后者尤以阿魏酸為代表。以測定阿魏酸含量為指標的實驗研究結(jié)果指出,酒炒、土炒飲片中阿魏酸含量幾乎不降低,而高溫煅炭或炒炭后,阿魏酸含量明顯降低。而當歸炭的水提取中鞣質(zhì)成分卻顯著增加,這與中醫(yī)臨床認為當歸炭有止血作用是基本一致的。